伍愛華沒有過于賣關子,直接告訴了大家答案“因為秦朝要錢糧。”
“商鞅出臺這項政策,最本質的原因是因為要重農抑商,那時候秦國是戰國綜合國力最弱的國家之一,所謂六國卑秦,這才有了秦孝公的求賢令,而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商業往來頻繁,出名的有范蠡、呂不韋等。”
“商業發達之下,很多地方的農民就不愿意種地了,就像是我們現在,因為城里賺錢容易,所以農村有很多土地都拋荒了,農民進城打工,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才是村里種地種菜的主力。”
“我們有畝產千斤的糧食,那時候的秦國人可沒有,所以為了獲得足夠的糧食,就必須要將足夠多的人口綁定在土地上。”
“畝產千斤”四個字一出,天幕之下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畝產千斤,怎么可能”思維敏捷的年輕學子們第一個炸鍋。
“千斤是多重”度量衡和后世不一致的人連連發問。
可惜天幕無情,懸掛在天空中,沒有任何回答。
“雖然不知道千斤是多少,但是聽這說法,就知道會比秦國的畝產多很多了。”農家的先賢琢磨道。
此時此刻,已經有百姓跪地拜起了神仙。
“兔子仙啊您大慈大悲,給我們賜下仙種吧”
伍愛華自然是聽不到古代位面的呼喚,此時還在說著“錢糧,除了糧食之外,也是因為錢。”
“大家要知道,在古代,行商發達,特別是各個國家之間的行商發達,意味著國家很難收稅,”伍愛華說道“為什么很多朝代進城需要交進城費就是因為行商的存在。”
“開在本地的商戶,大家都知道他的地址,他也不會隨意跑走,所以可以正常征稅,但是走在各國之間的商人,就很難征收到他們的稅了。”
“有了驗傳和連坐戶籍制度之后,百姓不敢隨意逃跑,也不敢隨意收留沒有驗傳的外人,因為即使自家人保密,也有鄰居因為怕被連累而互相盯著舉報的,所以在把百姓鎖死在本地的同時,也讓商人的行跡有跡可循,對百姓和商人的稅都能征收到位。”
“那時候卑弱的秦國,通過商鞅短短二十年的變法,就一躍而起,國力極快地得到了提升。”
諸葛亮教導劉禪“商鞅確實是大才,秦孝公也確實是一代明君,陛下對待人才,也要有用之不疑的魄力才是。”
劉禪連連點頭“相父說的是,朕記住了。”
范仲淹也在和趙禎說“商鞅訂立秦律固然嚴苛,但確實為秦國打開了局面。”
鼓勵商業發展的宋朝君臣雖然不贊同商鞅重農抑商的政策,但是也非常贊嘆商鞅的成就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