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本班的學生紛紛發出幸災樂禍的笑聲。
“今天我們來學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叫巴普洛夫的狗。”
女老師抬手將幾個字寫在黑板上。
“可能有些人聽說過,或者有的人意識到這件事情,他可能發生在我們身邊。”
“巴普洛夫用一只狗當做實驗對象,在每次給他喂食前,都會搖幾下鈴鐺。搖完后,再讓這只狗吃飯。連續幾次后,發生了什么事”
女老師向學生互動。
有調皮的學生大膽回答“饞死了”
引起同學們陣陣哄笑。
女老師反而更喜歡有反饋的學生,讓她講課不那么嚴肅。
“確實是饞了,準確的說,是饞的流口水了。巴普洛夫的狗,在每次聽到鈴響的時候,即使不給它喂飯吃,它都要瘋狂的流口水。”
“因為它知道,鈴鐺響,是它要吃飯的信號。”
臺下有學生道“老師,這題我會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做舔狗”
女老師“不錯,這位同學有很深的見解。”
“接下來,我就要講這個故事背后的實驗背景了,不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離開了,但是本班同學不可以離開哈。”
伊維爾在下面聽得津津有味。
有學生陸陸續續離開,大部分學生都繼續待著聽課,老師很會與學生打交道,拋開授課內容而言,學生反而更愿意去跟隨老師去學習。
老師“伊維爾吉斯里安,新來的同學是吧到了嗎”
突然被點名的伊維爾早知道就遁走了。
他緩緩站起身。
身邊傳來幾個女孩子小聲的尖叫好帥好帥好乖的長相
之前怎么沒見過這個男孩子,是轉校生嗎
女老師點點頭。她確實被龐西打招呼了,但是她更想知道,能讓龐西教授這么在意的人,是天才,還是草包
“伊維爾同學,可以請你講一下,在這個故事中,巴普洛夫先生提出了什么概念嗎”
這個故事對于大多數心理學科的同學而言,必定是如雷貫耳,但是真正了解其中概念的,才是認真學習的學生。
一頭霧水的伊維爾
「聽取心聲」。
條件反射。
消退。
泛化。
分化。
伊維爾嘴角微勾
“條件反射。”
“消退。”
“泛化。”
“分化。”
他雖然沒學過,但是他有作弊器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