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他重新起用袁崇煥,并升他為兵部尚書,督師薊州、遼東,兼管登州、萊州以及天津等地的軍事。
出征前,崇禎問袁崇煥:“怎樣才能防守關外,收復遼東。
袁答道:“全權給我,讓我獨立處理重大問題,五年時間恢復遼東全部地區。
不過,五年之內,戶部轉運軍餉,工部供應武器,吏部委派官員,兵部調兵遣將,都要事事配合得很好,才能達到目的。”
崇禎道:“可。”
其實袁崇煥夸下海口,不過是安慰崇禎,想得到崇禎的重視,然后發展自己的勢力,但在他心里,他也并沒有把握五年平遼。
后來他害怕自己到了邊關后,朝廷中還會有人再次誹謗自己,向皇帝強調道:“打仗我還是行的,但是來自同僚的誣陷與敵方的離間,我可是吃不消的,請皇上信任我。”
此外,他還把自己的戰略告知皇上,遼東宜守不宜戰,而且還要配以和談,以行緩兵之計,崇禎都答應了他。
于是袁崇煥拿著皇上賞賜的尚方寶劍再次來到前線,成為東北地區和渤海灣部分地區的最高指揮官。
他把自己最得力的三員大將祖大壽、何可剛和趙率教分別安排駐守錦州、寧遠和山海關,袁崇煥達到了其軍旅生涯的頂點。
再說此時的皇太極,不敢再取道寧錦以入山海關,但是卻可能取道蒙古,從薊門入寇。
袁崇煥雖然當上了遼東督師,但是薊遼,薊州其實不受他的節制的,所以上疏請朝廷務必加強遵化的防守,增設團練總兵。
袁崇煥連上三疏,朝廷卻因為他推薦的總兵人選被彈劾,不予理睬。
當朝中大臣們還在耍嘴皮子的時候,皇太極已接受漢奸高鴻中的建議……
果然如袁崇煥所料,在崇禎二年十月二十七日,率領滿兵十余萬,以蒙古兵為前導,從喜峰口竄入長城,攻陷遵化。
這些地方都屬薊遼總督劉策管轄,與袁崇煥無關,但袁崇煥還是“見死就救”。
隨即和祖大壽、何可綱率兵入援,沿路經過的撫寧、永平等地逐路置防,逐城設守,設計截斷皇太極的歸路。
十一月初十,袁軍到達薊州,與滿兵交鋒,皇太極沒有料到會在這里遭遇袁軍,大驚失色,連夜越過薊州向通州退兵,渡北運河,直逼京師。
袁崇煥率五千騎兵急速追趕,士不傳餐,馬不再秣,兩天兩夜急行軍三百多里,竟比滿軍早到北京三日。
崇禎見袁軍趕到,喜出望外,立即召見袁崇煥,賜御饌和貂裘,但袁崇煥要求讓士兵入城休養,卻沒被批準,只得駐扎在廣渠門外。
皇太極率軍一路上攻來,到高密店時得知袁軍已到北京,驚魂不安,以為袁軍從天而降。
二十日,兩軍在廣渠門會戰。
袁崇煥令戴承恩在廣渠門列陣,祖大壽于南面列陣,王承胤在西北列陣,袁崇煥在西面列陣以備戰。
中午時刻,清騎兵從東南面進攻,祖大壽率兵奮力接戰,而王承胤卻拔陣向南避戰。
清軍力戰祖大壽不下,于是撤退,明將劉應國、羅景榮等人率兵進行追擊,殺傷清兵千余人,而明軍死傷也很多。
收兵后,皇帝朱由檢用酒食犒賞軍隊。
袁崇煥有派遣任守忠率領五百人用火炮轟打清營,清軍撤退,京都之威遂解。
這一仗,與寧遠之役、寧錦大捷大不相同。
袁崇煥并非據城固守,而是面對面的單挑,其實在軍事形勢上,他并無優勢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