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萍是個說起就能起,說睡也能睡的人,從前世的時候就是這樣。
忙得時候,她制定了什么時間起床就能什么時間起床,極限壓縮自己睡眠的時間。閑的時候,她也能完全躺下去,在床上一天待十幾個小時也不是問題。
目前禾城百廢待興,阿萍屬于是每日睜眼時閉眼前心里都堆積著一堆事情。
不習慣日程擁擠的人,恨不得有個時光加速器,好更快些恢復自己日程表上的空蕩。
阿萍回到禾城休息的第一天,她就按照自己在深山修行的作息,在天還沒亮時就起床了。
沒驚動任何人,阿萍動作極輕的洗漱完,就換上了舊衣帶上些輔助工具,就出了房間。
昨天剛回城,很多事物只是梳理了一遍,沒有細看。阿萍這會兒要辦的第一件事,就是她心心念念的肥料事件。
原先在冬日前,阿萍她還打算拿豆渣發酵后作為肥料使用。因為冬日空間密閉,空氣流轉差,糞肥滋生細菌過多太不衛生了。
誰知道她剛提出這個想法就被淑娘委婉地提點后打消了念頭。
豆渣也是可以食用的,老百姓們舍不得浪費糧食。
這個理由一下就說服了阿萍,她想豆渣肥料這件事,還是要等百姓們富裕了再提出來。那時候再提倡著豆渣養豬,大概也是能行的。
豆渣是不能用了,禾城目前制作的肥料有三種。
一種,是阿萍前世看隔壁寢室的同學在現代肥料之外,自己堆積的葉肥。一種,是這個時代老百姓做的人糞和畜生肥。最后一種則是她前世在小區里看老太太們為了養花做的肥料,用著些廚余垃圾列如雞蛋殼果皮菜幫子做的養花肥料。
老百姓們做的傳統肥料,阿萍插不了手,她主要管的是她讓人制作的那兩種肥料。
眾所周知,肥料的制作過程需要發酵,換做個更明顯的字眼形容,那就是漚。
有了這個過程,堆積肥料的屋子院落中的味道都不算好。阿萍可以說是皺著眉進去視察的。
她先看的肥料是葉肥,腦中關于葉肥制造過程的記憶有些模糊,但大體步驟她都還記得,于是她在院中的角落和房中的缸內都有制作,總共做了一坑兩缸三個實驗組。
葉肥大概的制作過程,第一步是收集數量可觀的樹葉草枝,把它們切碎堆積在一處干凈的存放地。第一步是往碎樹葉堆里加水,讓樹葉堆保持一定的濕潤,卻不可加多水以免過度發酵變成腐爛的垃圾。第三步就是向里面加入作用類似催化劑的其他有機物,像是木屑、牲畜尿液、廚余垃圾等物,之后記得隔斷時間翻動樹葉堆,讓樹葉堆內外上下的溫度濕度都保持均勻。以上就是制作葉肥的基本步驟。
沒有實驗室的環境,在看不到微生物活動的當下,阿萍只能靠自己去估摸著肥料發酵的過程,一坑兩缸三個實驗組,她都用不同的方式培育葉肥。
一號缸和一號缸,放在室內避光,三號坑暴露在自然光下。
一號缸和三號坑翻動頻率穩定,且都加入了其他有機物當催化劑,一號缸則沒有,它翻動頻率低于前兩個,且沒有加入其他有機物,還比它們都加了些水。
三號坑的通風比一號、一號缸要好,肥堆也比它們多。
不同條件下的三個對照組準備好了。
阿萍也清楚大學生種地笑料百出的故事,她是個養牛的還被牛撅過幾次,種地這方面出些滑稽故事,她心里是有準備的。
進了放置肥料的遠門中,阿萍先去視察了一號坑。她用木板攪動葉肥堆去看它的顏色,然后又伸手去拿上一點肥料在手中捏搓感受葉肥的質感。接下來的一號缸、一號缸,阿萍洗干凈手后重復了上下兩次步驟去檢查。
最后她得出的結論是院中的三號坑中葉肥發酵結果最好,氣味、顏色、觸感都在預料之中。一號缸內的葉肥發酵得滿,但總體上也沒錯,一號缸內的葉肥有腐爛的痕跡,在三個實驗組中是墊底的最差。
檢查完葉肥組,阿萍不打算現在就把一號缸里的葉肥丟掉,她還想知道到最后時,一號缸里的葉肥還有沒有和用進地里有什么效果。
有時候失敗的實驗成果也能給人靈感嘛,這是阿萍一個學校生物系泡實驗室的學姐給她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