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承海是白手起家,他發家后,先后供養二弟三弟讀書,二弟早逝,三弟當官,族里才起來。
原先固有的農莊,有七百畝,這是他給江知與攢的嫁妝,后邊悄悄摸摸,一年里買個幾次,給他湊出了千畝良田。
大啟朝有明確規定,每戶人家,最多只可有耕地一百畝。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他拉了幾家揭不開鍋的遠房親戚掛名,每年會付些掛名費。
地是要人種的,給誰種不是種他們家里米缸都見底了,哭求一番,就留在了農莊。
后邊添置族產,分了人一些出去,還有部分頑留。
年年虛報產量,自家多留點存糧,江承海懶得管,以后不帶他們玩就是。
氏族力量大,他也愿意扶持族人。
早年吃過虧,這回要選品性好的老一輩不算,看小輩有沒有能撐得起門戶的。
這些人,才是以后跟小魚打交道的人。
抵達農莊,江知與跟江致微先去安排難民,江承海去找族親,把大家約一塊兒,將各家營生定下。
主理人是江知與,農莊管事陳大河來找他。
進莊子那天,農莊清點過,按戶寫了一份名冊。
江知與粗略看了看,有的人家三代同堂,有二十多號人。有的人家孤兒寡母,甚至還有只剩下個小孩孤苦伶仃的。
他閉上眼睛,強迫自己收起同情心。
有過布施的經驗,他早知道難民的慘狀。
要幫他們,不能純靠泛濫的眼淚,他得抓緊做些什么。
江知與跟江致微說“我們別用難民稱呼他們,他們既然是楓江來的,我們就叫他們楓江百姓、楓江鄉親。”
把數量繁雜的集體,當做“個人”。
見面第一步,拉近距離,獲得好感。
江致微點頭,直切主題“人數雖多,按戶數分,就顯得少。人力有剩余,就按照普通百姓家的上工模式來,把壯勞力篩出來,一人養一家。
“他們現在都沒什么生活用品,婦孺老幼也組織起來,編點草鞋、草帽、席子之類的,手工活換錢糧。”
江知與記下“好,我想想。”
他學管家多年,實際管家經驗也有三年,是個細密周到人。
頭一回攤上大事,心里沒底,化整為零的盤剝下來的,找到了熟悉感。
他在紙上寫寫畫畫,過了兩刻鐘,有了具體思路。
“堂哥,你看這樣”
先挑出識字會算的人,再篩選工種,不論他們會什么,女人夫郎會繡花也算。
然后分戶挑選壯實的男人,選出護衛隊。余下的男人,挑一部分去做體力活,幫著搭廠房、做“設備”。剩下的一批去開荒。
再繼續根據年齡層篩選,從女人夫郎里,挑一批會養鴨子的人,去池塘那頭養鴨。
優先選家里沒男人的,要她們能撐起門戶,先活下來。
另選一批家里男人少的出來做飯。將近千人的飯,怎么也要五十個人來做吧
再有年邁、殘疾者,留守棚屋,照看失孤孩童。
中不溜秋的年紀,不論是男是女還是小哥兒,抽調一批身體好的,上午下午送茶水下地。
其他人就做草編。先編草帽草鞋,人手一副后,再編涼席,找個手藝人,教著做蓑衣。
識字會算的人,先看看情況。
若是書生,他會給一封紅包,這是商人常見投資。
愿意留下幫忙,也給一份活計。
最好是識得幾個字,能放下身段的,他要找人幫忙記工、算數。到時要分組的,缺人得很。
工種要再細分,木匠鐵匠是他稀缺的,會燒磚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