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千金樓那邊紙醉金迷不同,東市就要高雅許多,難得的夜市上居然十之五六是與筆墨書樂有關的商品。
只是這些也與擾人的庶務無關,大多有關佛、玄、道等玄妙又超然的問題。
曾有一批譬如葛老等名教就大力抨擊過“虛談廢務,浮文妨要”,然這與當下個性解放相悖,是以他們被排擠、放逐,最后拂衣遠去,成為孤云野鶴,又是從另一層面上融入了大流。
羅紈之和謝三郎剛下馬車,就聽見旁邊茶館有幾人在高談闊論。
什么“生死有命,天道使然”、什么“福禍相依,順其自然”、或是“莫強求,與天相抗焉能好下場”等等。
再仔細聽,他們原來說的是豫州馬城被屠一事。
羅紈之也略有耳聞馬城的危急,只是萬沒有想到居然比她想象中的還要慘烈。
他們還在戈陽的時候,馬城已經岌岌可危,沒想到最后還是難逃一劫。
她雖已經逃離豫州,但聽見這樣的消息還是難免心情窒悶。
“你們聽說了嗎,成海王居然主張要招兵養將與北胡開戰,他真是咸吃蘿卜淡操心,我們安居建康是為了什么不就是為安穩度日”
“所以說還是常康王殿下與我們志同道合,安守祖宗基業才是重要的事,都說蕭規曹隨,這先皇定下的守業可不能被人隨意更改”
大晉能存活至今,彼時先帝棄皇城帶領世家南逃的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年歲大一點的人都經歷過兵荒馬亂的歲月,致使不愿再面臨那種朝不保夕的困境。
在他們看里,如今歌舞升平,天下太平,因循守舊也不全是壞事。
他們從北胡兵亂說到兩位王爺。
常康王在他們心中還要勝過成海王一籌。
想到成海王,羅紈之就不免想起齊嫻。
齊嫻如今困在建康,齊赫也不知道處境如何。
“北地如此混亂,齊赫也不知道怎么樣了。”
“齊赫”謝昀沒想到羅紈之還會想起他,頓了片刻才道“他們也折損不少人馬,但大體無事,已經往荊州避走了。”
荊州現在是謝昀所轄,這么說齊赫能逃到荊州應該是安全。
“走吧。”謝昀不想她繼續提齊赫,主動開了口。
那些事離他們太遠,羅紈之即便惆悵也無能為力,她“嗯”了聲,緊跟三郎漫步閑逛。
在建康礙于謝家的名聲威望,不似在戈陽城那般瘋狂,諸人看見謝三郎來了,既不敢高聲喧嘩也不敢肆意接近。
而謝三郎對他們視若無睹,習以為常。
羅紈之起初還有些拘謹,但見確實無人打擾便放下了心,落后幾步距離跟在謝三郎身后四處張望。
東市比西市整潔規范。
沿著淮陽河的列鋪有的掛上了精美的燈籠,或插上時令的鮮花,引起人們駐足欣賞。
羅紈之還遠遠看
見了自己新開的煙火鋪。
因為在節日,所以生意還不錯,好些孩童看見門口燃放的小煙花就挪不動,非央求著長輩要買。
謝昀留意到她的緩慢,特意停下等她,關切道“為何行得這樣慢。”
話一頓,又盯著她的腳“是腳疼嗎”
“”羅紈之好不容易壓下去的血色又涌了上來,緊巴巴道“不是。”
她是覺得若和謝三郎走得太近,太過惹眼。
而且只有夫婦才能并肩同行。
“若是不舒服,我們可以先坐一會。”謝昀這會反思起自己之前失控的行為,很認真解釋“我從前沒有做過這樣的事,不知輕重,或許弄傷你了。”
羅紈之垂覆眼睫,兩頰生紅,極力否認自己腳因為他受到“折磨”。
謝昀還是決定去旁邊的茶館小坐。
今日茶館人滿為患,面對如此貴客,卻沒有空置的雅間,堂倌緊張地冒出一頭熱汗,左右為難。
謝昀指了窗邊剛空置出來位置,平易近人道“那處即可。”
兩人剛坐下不久,謝昀就被剛下樓的某位世家郎君瞧見了,連忙招呼要他去自己的雅間,羅紈之正好不想面對時刻關心她腳的謝三郎,將他推出去應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