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殯時的送葬隊伍更是浩浩蕩蕩數百米之長,劉謝自然也在其中。
袁隗祖籍汝南,自然得將靈柩送回鄉里安葬,故京中送葬者在送出城門十余里后便打道回府,靈柩由袁隗子孫送回。而袁紹、袁術仍留在京中。
連著忙碌幾天,這下回了宮,劉謝才有時間打開袁隗臨終前交給她的木盒。
打開后,她從里面取出一張冗長的布帛,上面洋洋灑灑寫滿了文字,劉謝一字一句看了起來,深怕看漏一個字。
在這封遺書上,袁隗算是將朝堂上的事一一交代了個遍,并且還給出了兩個能接替他位置的人選現司徒王允和太尉楊彪。
除此之外,袁隗還分析了當今九州局勢。
如今天下諸侯實力強悍者乃以下諸位幽州劉虞、益州劉璋、荊州劉表、北海孔融、漢中張魯、徐州陶謙以及江東孫堅。
前三位乃大漢宗親,袁隗認為可先穩住,北海孔融如今已被困在京師,萬不可放虎歸山。如今可先爭徐州,再拿漢中,其余等壯大后再徐徐圖之。
看完后,劉謝也不得不感慨,袁隗為她謀劃之長遠。
不過這恰好解決了一件令劉謝最近為難之事,朝堂上各個士族都快為了這個位置打起來了,誰也不服誰,劉謝認命誰也不對,于是索性擱置。
因為錄尚書事十分重要,已經相當于丞相了,所以人選必不能馬虎。
首先這個人必須是德高望重之人,其次必須有真才實干,最后必須忠于漢室。
滿足這三個條件的,放眼望去,還真只有王允和楊彪兩人。
可王允出身太原王氏,楊彪出身弘農楊氏,這兩個人的身后都站著一整個家族,難免不會步袁隗的后塵。
劉謝干脆想過一不做二不休,直接空置,但確實行不通。
這樣做的話所有活都壓在她這了,她也沒朱元璋那么能干,光是這幾天她已經不行了,天天熬夜到凌晨。
之后每次上朝,此事必將成為議題,每個派別都在催促她趕快做出決定,每次用的理由都是國事不可耽擱。
這兩個人一個如今為司徒,一個為太尉,早已位列三公九卿,劉謝不太想讓他們權力再次擴大。
想了好幾天的她,終于想起一個被她忽視的人賈詡。
賈詡出身寒門,身后并無龐大的利益集團;再者,賈詡的能力有目共睹。
只是有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賈詡正因為哪個派別都不是,所以他上位恐怕哪個派別也不服。
事情果然如劉謝所料,她一在朝上提出來,就遭到了各路人馬的反對,這些人差點掀掉德陽殿的屋頂。
沒辦法,劉謝只好改日再議,借此下朝。
突然成為眾矢之的的賈詡這些天日子也不好過,本來和他關系處得還算不錯的同僚說翻臉就翻臉,這讓他苦心經營的人際關系跌入冰點。
但他又不敢埋怨始作俑者,只能忍氣吞聲。
這事吧說到底還是劉謝坑了賈詡,為了安撫當事人的情緒,劉謝打算做個人,當天就傳賈詡入宮和他聊起人生。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