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看破戰車第二師團的戰術后,裝甲一營的田營長毫不猶豫地呼叫了炮火支援。
什么年代了,誰還跟鬼子拼刺刀啊。
僅僅只過去了半分鐘,早就做好戰斗準備的師屬炮兵團便開始傾瀉炮火。
31門m1936b105毫米榴彈炮全力輸出,幾輪齊射就幫t-34中坦連解決了致命選擇題,解題效率甚至還遠超裝甲部隊的預期。
或許是擔心炮兵的支援有延遲,不能在第一時間及時為前線提供重火力,許師長還專門調來了一個105毫米自行火炮連。
這也就是現在的裝甲一師沒有更合適的底盤,否則前來支援的spg,就是類似于野蜂或者m40的大管子。
眼瞅著前進的障礙被兄弟部隊一掃而空,三連指揮車的車長先是跟同波次友軍達成一致,緊接著在全連通訊頻道內下令道:
“同志們!”
“跟我一起沖散敵陣,擊潰敵軍!”
“我們的目標是全殲敵人,不要俘虜!出擊!”
話畢,一連、二連、三連和獨立重坦排呈現出v字陣型,每輛坦克之間保持著25米的距離,作為第一進攻波次全速前進。
這支裝甲突擊隊由五輛刀槍不入的kv2打頭陣,疊最厚的甲,挨最毒的打。
不過以日軍當前的火力和反坦克武器來看,這五輛kv2幾乎沒有任何天敵,完全可以復刻同胞兄弟在歐洲東線戰場上的奇跡。
獨立重坦排的兩翼,一個連的t-36稍錯一個身位緊隨其后。
進攻波次的最外圍,那自然是t-26輕型坦克。防護性能最差的他們,得利用自身的機動性跟敵人周旋,需要一定的活動空間。
在所有裝甲部隊后方150米處,三個搭乘半履帶裝甲車的機械化步兵連緊緊跟隨。
這些丐版步戰車,將沖擊到距敵方陣地50米左右的位置才卸載步兵,并且全程會用13.2毫米的重機槍持續火力壓制。
第二進攻波次,編制大抵相同。
不過跟先鋒相比,他們的裝甲部隊全由t-26輕坦組成。
一旦前排大哥完成突破,輕坦們就需要利用機動性的優勢,迅速擴大敵人防線上的缺口。
第三進攻波次,整體戰力要略遜色一些。
由于半履帶裝甲車的數量不足,一部分摩托化步兵只能騎在輕坦上,運氣差的甚至得靠兩條腿跟上主力部隊。
好在他們的任務只是清掃前兩個波次已經通過的戰場,肩上的擔子不算特別重。
“高爆穿甲彈裝填!目標正前方1200米”
“裝填完畢!”
“停車!”
現實和坦克類網游,二者最大的區別就是交戰距離。
血條世界中,敵我兩車在一百米以內,甚至是貼臉互瞄弱點都屢見不鮮。
可現實就不同了,對于裝甲比較厚的坦克來說,八百米至一千五百米才是火力優勢區間。能遠距離擊毀敵人,又何必拼刺刀呢。
在發現日軍九七中戰現身的第一時間,三連連長果斷下令停車。
待t-36停穩,他毫不猶豫地踩下踏板,將一發高爆穿甲彈射向敵軍。
炮口的暴風,沖散了膠萊平原上的塵土。
那顆76毫米的炮彈輕而易舉地擊穿了九七中戰的正面裝甲,緊接著它在內部爆炸,送整個鬼子車組螺旋升天。
沒有歡呼,沒有激動,同志們就像是碾死只螞蟻一樣輕松寫意,t-34的通訊頻道內只有冰冷的下令聲。
“繼續裝填,彈種不變。”
“好!再裝填,下一輛!”
“機槍別盯著車打,豆戰車也有12毫米的裝甲,掃那些步兵!”
跟老毛子原版的t-36不同,經過武器實驗研究局和包頭一機廠翻新過的中坦,早就在出廠前便換裝了測距裝置和觀瞄系統。
再加上如虎添翼的新式電臺,本次膠萊平原的裝甲對決,竟有幾分雷聲大雨點小的意思,放眼望去全是單方面的碾壓。
800米到1500米這個距離,第一波次的中坦可以直接遠距離開罐九七中戰。
而鬼子們,只能驚恐地看到,自己車組打出去的炮彈被一口吞掉,緊接著就是加倍奉還,極個別幸運兒還能享受超級加倍的待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