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黃河號魚雷火控解算的間隙,年輕的艦長對戰情中心下令道:
“我做以下部署,將敵縱隊的首艦命名為甲1,距甲1尾部800米的第二艦命名為甲2,剩下的三艘神風級分別為甲3、4、5。”
“兩艘樅級,從前至后依次編號為乙1、2,被水雷重傷的為乙3。”
“戰情中心,我需要一個進攻甲1的火力方案。”
“收到!”
跟本子的九三式魚雷需要填充氧氣不同,使用1942d的弗萊徹級和本森級驅逐艦,依舊可以采用快速發射模式。
理論上來說,從目標識別到執行齊射僅需兩分半。
當戰情中心還在操縱火控雷達時,46顆冷戰水平的魚雷已經齊射完畢,在海面上形成了寬度1.5公里的死亡扇面。
如果硬要說有什么不足,那只能是魚雷的白色尾跡有些過于明顯。
熒光棒嘛,理解一下。
反正魚雷這種對艦武器,向來都是愿者上鉤。君不見有水聽的德國佬,還不是吃雷吃到飽的主力。
等了一會兒,戰情中心提交了火力計劃,主炮組也根據參數做好了齊射的準備。
見狀,李玉杰立即下令道:
“主炮組,鎖定目標甲1。方位052,距離16000米。全齊射,速射!”
“開炮!”
黃河號巡洋艦八炮齊射的瞬間,艦橋內的戰士們只覺得腳下的甲板都在顫動,炮口火焰幾乎掩蓋住了大家的視野。
4座兩聯裝155,12秒一輪齊射。
這種口徑,這射速,放在戰艦世界的輕巡里絕對是人嫌狗棄的級別。
在窩窩屎,你們叫我廢物輕巡,我不挑你理。但在現實里,面對八艘老舊的驅逐艦,你們又該怎么稱呼我呢。
“轟!轟!轟!”
事實證明,出海前拜媽祖真的有用。原時間線的迪蓋特魯安級輕巡洋艦,整個二戰的平均命中率只有4.5%。
跟意面作戰時,120發炮彈甚至只命中了2發,交出了極為逆天的1.66%答卷。
今天!
她竟出人意料地爭氣,在匪夷所思的遠距離上首輪齊射就形成了跨射。
只見八道沖天水柱在甲1艦艏兩側轟然炸起,如同龍王張開的一道水幕牢籠。
“跨射了!目標甲1已經開始z字機動規避!極速射!各炮全力開火!”
作為一艘艦齡接近二十年的老船,黃河號巡洋艦的主炮是純人力裝填。
即使山東大漢們竭盡全力搬運炮彈,但射速和火力投射量還是上不去。
好在此時,本子水雷戰隊已經進入了38倍徑k.12的射程,四艘虎視眈眈的驅逐艦也加入了炮擊序列。
待各艦的火控雷達死死咬住領頭的甲1后,20門127毫米艦炮幾乎在同一時間噴吐火舌,開始向敵艦傾斜火力。
“開火!”
作為當今最先進的驅逐艦之一,弗萊徹和本森級都裝備了人工輔助的半自動裝填系統。
再加上吃飽喝足的丑國水兵,人均有著用不完的牛勁,以至于四艘驅逐艦在一分鐘內就打出了上百發炮彈。
“跨射!”
“保持投射量!干死那群日本人!”
在一艘輕巡和四艘驅逐艦的全力炮擊下,戰術編號為甲1的神風級驅逐艦周圍的水柱一個接一個,翻涌的海水幾乎要拍翻了艦體。
從理論上來說,二戰海戰打上千發炮彈都不一定能命中一顆。
但在媽祖和武器實驗研究局的共同努力下,開戰僅僅兩分鐘,北海艦隊的旗艦黃河號就命中了目標。
“命中了!我看到一發炮彈命中了甲1的艦橋,火光中還可以看到有人影被氣浪拋進了大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