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人腿的速度再快,也沒有炮彈飛得快。三分鐘的校射而已,無需擔心。”
二戰時期,海軍艦艇使用火控雷達瞄準陸地目標的命中率,往往是要小于對敵艦的命中率。
即使是巡洋艦和驅逐艦,十公里的平均成績也只有10%-15%左右。
沒辦法,畢竟火控雷達的設計初衷是應對海上的動態目標,其動態追蹤、實時修正和閉環反饋機制更適配艦對艦交戰。
對陸炮擊,則是更需依賴外部觀測校正,也就是得靠水偵發力。
當然了,威斯康星例外。
這船就算沒有戰斧導彈也準得離譜,在硫磺島和沖繩戰役的對岸支援行動中,就屬他轟得最帶勁。
不一會兒,黃河號的水偵傳回來炮彈落點情報,整個北海艦隊開始根據坐標重新調整主炮的射擊參數。
“開炮!”
十幾秒后,第二輪艦炮炮彈砸向關東軍。
建立在萊州灣灘頭的野戰醫院像紙盒般被掀飛,多個物資存儲點也被直接命中。醫院和倉庫紛紛燃起沖天大火,黑色煙柱更是直插云霄。
這也就是北海艦隊,沒有類似于三式燒霰彈的大煙花,否則灘頭上的大火肯定能更上一層樓。
“開火,繼續開火!”
“按照事先分配的網格,各艦全部急速射!哪艘船先把備彈打光,回劉公島以后冰淇淋敞開供應!”
在行動正式開始前,傳奇艦長以日軍臨時在灘頭搭建的野戰醫院為中心,畫了一個3500乘2000的長方形區域。
他將該區域又分成了若干等面積的網格,每艘軍艦只需專注炮擊自己的網格即可。
如此安排,既能合理利用艦炮的火力,又能覆蓋住整片戰場,絕對是戰艦數量不足時的最優炮擊方案。
就在一輕巡四驅逐火力全開,即將在海、陸之間架起一道he彩虹橋的節骨眼。
關東軍殘存的75毫米山、野炮零星還擊,但炮彈大多落在北海艦隊前方千米的海面,激起徒勞的水柱。
見狀,旗艦艦長李玉杰露出了嘲弄的笑容。
在劉公島海軍學校的第二天,他便學習到了布呂歇爾號重巡洋艦這個反面案例。
戰艦對要塞或是岸上目標射擊,咱可以命中率低一些,也可以打不出理想中的效果,但唯獨不能被陸炮反殺。
“繼續炮擊!就算把炮管打壞也沒有關系!”
“位于煙臺的海軍工廠即將完工,魯省軍區馬上就能具備生產艦炮和相應炮彈的能力。我再強調一遍,咱們不是在炮擊灘頭,而是在用鋼鐵與火焰將鬼子們從地圖上抹去。”
“別忘了總結經驗,我相信要不了多久,大家就能跟隨艦隊一起去東京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