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年初要去韓國參加亞洲青年鋼琴邀請賽的華國選手,袁小魚知道吳復生手里也有一個名額。
四人跟在吳復生一同向鋼琴前走去。
周圍一圈人讓路,吳復生坐到了鋼琴前。
吳復生在眾人好奇的目光下隨意將740翻開。
第41條。
然后接著就做演奏準備
這一幕已經令人感到了一絲興奮,如此隨意嗎
視線再回到41一條。
無疑,只作為一部原版的作品,對于尋常音樂學院的學生而言,它都是一首難度較大的作品。
只見鋼琴前吳復生緊盯著樂譜,隨著一口呼吸直接抬起雙手。
別看他動作不小,落指的一瞬卻極為講究,落掌一瞬手架全部撐開,手掌安全落到鍵盤上,接著開始了極為絲滑的快速跑動。
每一個音清澈如肉眼可見,音流撲面,像是能讓人潔凈皮膚下的每一個毛孔。
曾夢邱一愣,這不是暴風雨第三樂章的節奏走向嗎
袁小魚一邊搖頭一邊心里暗暗贊嘆,這吳復生也太能搞了,直接把車爾尼的主題套在貝多芬的奏鳴曲上。
李安不禁發問對方是怎么做到的,暴風雨他再熟悉不過,而這首練習曲他也練過。
客觀來講,這兩首作品根本沒有任何共同之處,可就是因為如此,他才在心中發問,對方是怎么做到的。
按照小節對應,對方不但要在車爾尼的主題當中添加大量織體才能在暴風雨的快速進行結構中將演奏充實起來。
按照奏鳴曲的結構對應,那就更復雜了,怎么安排主題副題,怎么安排各部之間的連接
這一連串的問題就在他一邊思考的過程一邊被吳復生用雙手解答。
41條兩段體被對方用做主題副題的材料,以第一小節右手的三組音為基礎音,以暴風雨第三樂章的動機為節奏,然后組合到一起變成一個新的發展動機,最后將這個動機安插在各部之間作為鏈接,將全曲進行串聯。
李安有些震驚于吳復生的創意,或者說震驚于對方對于古典主義風格奏鳴曲結構的熟悉和了解。
這種信手拈來的從容絕不像是已經準備好的,只用從其中出現的一些細微節奏問題和不恰當對位就能聽出。
對方是在即興表演。
可瑕不掩瑜,如果對方按照這樣的編排私下練過,他相信此刻呈現出來的將是另一種效果。
像是大腦的某根神經被刺道。
李安問了自己一個問題,他能不能在這么段時間內將一首車爾尼練習曲與貝多芬某一部奏鳴曲樂章結合到一起進行一個二度創作。
答案,是可以的。
但他決不能彈出這種具有濃厚貝式奏鳴曲的結構味道。
兩場比賽看完,他以為自己對吳復生的鋼琴水平已經有了一個大致判斷。
可此刻他不得不承認,對方隨意展現出來的底蘊“噹”
又是一個激蕩的和弦震響在耳邊,李安回過神。
鋼琴前,十色五光的絢爛表演繼續著。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