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并不意味著孩子已經對音樂失去了興趣。”
“接下來我將和各位討論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指導孩子,才能更好的激發孩子的興趣,讓他們養成自律的練琴習慣,以及一些特殊情況下我們應該選擇如何的應對策略。”
“嘩”
一波小掌聲過后,不少家長已經拿出他們的手機開啟錄像模式。
李安再次看向王盼盼。
下一秒,投影儀切進下一個頁面。
該不該干涉孩子學習音樂這件事
依然只有一行大小適中的小字。
“莪常常努力試圖讓孩子達到老師的期望,而不是從他們自己的樂趣出發。”
“請各位花十秒鐘的時間思考一下這句話。”
李安掐著表,十秒鐘過后他說“帶著孩子們去上課,聽他們練習,你們比他們還關注這節課的內容和進度,請問是誰在學琴。”
接著李安講了一個小故事,故事的內容大概就是一個母親迫切的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一名歌手,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這位母親放棄了自己的全部不生活一心一意的陪著孩子去學習練習,最后這位孩子實在忍受不了母親的做法,堅決的選擇放棄了他本熱愛的歌唱。
“過多關注孩子的學習,后果只能是取代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喪失自己的生活。”
“過分關注就是最典型的壓迫式教育。”
“有家長一定想說這怎么就是壓迫了呢,我又沒打他罵他。”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為他們能接受的信息量和消化的信息量不同于成年人。”
“這里務必要謹慎,孩子愿意接受幫助的程度是隨著時間而改變的。”
講到這里李安發現已經有一部分的家長已經開始頻頻點頭,而有的家長看起來還在聽故事。
輕吐一口。
“我想在座的家長之中一定有人經歷過這樣的事情。”
“孩子還小一點的時候,比如還在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他們還是很樂意接受來自父母的幫助,但等他們到了六年級,升了初中之后,他們可能在練習的時候就會把房門反鎖,并且還不允許你們對他做出任何評價。”
“有嗎”
李安話音一落下,臺下立馬出現了一片響應。
“李老師你說的和我家里一模一樣”
一名看起來就很爺們的媽媽忍不住開了口,“小時候可喜歡讓我們聽她拉琴,自從去年上了初一,再練琴的時候我們都不敢往旁邊湊,一湊過去就不行,不練了,說什么都不練了。”
顯然從現場的反應來看,這位家長的話得到了不少家長的認同。
怎么辦
這時臺下的目光又重新聚焦到了舞臺中心。
李安笑了笑。
“我建議遇到這種情況的家長第一時間要平衡自己的反應,不要質疑孩子的態度問題,首先他能去練琴,這至少說明他還具備一種對于練琴的內在驅動力。”
“其次,要及時孩子的老師溝通,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多少都會發生一些性格上的變化,這種變化會促使其中一部分不太像從前喜歡和父母交流,這個時候去通過孩子的老師了解孩子最近的學習情況,通過老師去傳達一些話,這不失為一種更穩妥的關心方式。”
當然,不直接干涉的方法只適用于一部分家庭的情況。
個別情況下,家長還是不得不面臨使用一種嚴厲的方式介入孩子學習音樂的過程。
李安在這里舉例我國家喻戶曉的那位鋼琴家,林郎十一歲父親拿著藥逼迫跳樓的故事。
同時他也用玩笑的口吻嚴肅強調,“在咱們華國家庭里,這樣的父母常有,可具備某種天賦的孩子不常有。”
“二十年過去了,我國鋼琴琴童的數量已經增到4000,但是截至目前再也沒有出現第二個林郎。”
“有些成功的模式可以復制,但往哪粘貼才是問題。”
“所以關于我們該如何介入孩子的學習過程,接下來我為大家分享一些我這些年來的教學經驗。”
王盼盼聽得入神,一時間都沒反應過來李安投過來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