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對此并不否,“葉嘉蓉什么時候換笛子。”
陳璇“月底。”
李安“提前和師姐聯系好。”
陳璇“嗯吶。”
飯后李安來到書房給車耀光打了個電話,問了問車琳這兩天的身體狀態,單從后臺他只能看到小車每天都能保證四個小時左右的練琴時間。
電話里車耀光說車琳這兩天狀態不錯,尤其能吃。
能吃好。
“那我就放心了,還有四天就比賽了,期間讓她注意休息,不要做太多練習,今天是13號,后天吧,讓她下午放學再來一趟昱東校區。”
車耀光“好的好的李老師,還像那天。”
李安“對,您快忙吧,我們隨時聯系。”
掛了車耀光打電話,李安又給徐麗和劉豐瑞的爸爸各去了一個電話。
17、18號是少兒專業組的比賽,比賽前他得再給這幾個孩子打打氣。
約定好時間,他放下手機在書房里轉了兩圈,來到窗邊放松了一會眼睛。
一刻鐘后,他回到電腦前打了ord。
關于那十節教師培訓課,他有些初步的想法。
針對藝考集訓生的突擊方法其實就那么幾種路徑,關鍵點在于老師的經驗,如何判斷出學生已經達到進入下一階段的最低要求。
這個最低要求并非學生已經將上一階段布置的曲目或練習以一定速度完整彈下來,而是彈出來的內容是否為有效。
比如初期階段的有效,它包含學生是否達到一種相對放松狀態,三關節支撐是否有力,落指意識是否積極主動,識譜效率等等。
有經驗的老師可以在幾小節的演奏中看出一個學生目前所處的階段,哪里需要加強,哪里需要改正,哪里需回爐重造。
但這只是孤立來說,若將這種經驗和集訓生群體聯系到一起,李安則認為必須要加上一條,甚至可以稱為是最重要的一條哪里應該適當放棄。
除非天資過人,否則花再大量的時間錘煉手指也是無用功。
這里的無用功按理應該加上一個引號,因為練手指總會有收獲。
可集訓生群體學琴相對普通鋼琴愛好者學琴有著明顯差異,后者更像是過程導向者,而前者則是結果導向者。
集訓生的目的是通過學一門樂器考大學,目標是考大學。
所以他們必須要在短時間內將自己的水平提高至某一過線高度。
且先不說這本身與學藝這件事的背道而馳,就說一名鋼琴老師如何在短時間內將一名零基礎學生打造成一個具備“一定水準”的演奏者,這里老師是要學會放棄的。
若眉毛胡子一把抓,顯然是不合格的老師。
那么二選一行不行,比上面好點,但還不是好方法。
什么是好方法,要把胡子眉毛分開抓,分清主次,分類施策,分析全局,對癥下藥,這樣最后才能突出一盤棋。
學生最后走進考場,展現的也就是這一盤棋,評委看的也就是這一盤棋。
何如讓集訓生下好這盤棋
大致構思出課程框架,李安覺得十節課差不多能把他想分享的內容分享清楚。
后續一點點填充就可以了。
比如在分類施策這個標題下,一定要強調對癥下藥,找準問題切口下功夫。
他會把存在于集訓生身上的各類問題總結出來,然后給出對應的解決方法。
他還會給出每種問題的解決周期,并提示如果周期內學生照法不能解決,老師需立馬降低要求和標準,絕不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