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輪第一位出場選手,陳子堯,演奏曲目,貝多芬f小調第一鋼琴奏鳴曲。”
“嘩”
明媚的舞臺在這一刻更顯莊嚴,抽到第一位登場的小選手在主持人念道他的名字便第一時間從后臺入口登場。
作為第一個登場選手,他需要頂著巨大壓力。
他的表現還不錯,步伐穩定,鞠躬的時候還能保持微笑。
至少在狀態上,他得到了評委們的一致好評。
落座,深呼吸。
所有人的注目下,他敲響了今晚的第一聲響。
“噹-”
一個聽起來略顯重的do。
接著一連串八小節曼海姆火箭音型主題緊隨而出。
節奏無誤,每一顆音的處理也算清晰,只是沒有奏出音樂的推進。
到了決賽階段,評委的評審要求只會更加嚴格苛刻,如果只是企圖像初賽階段,僅僅通過相對出色的音符完成就想拿到一個不錯的成績,這儼然不可能實現。
況且陳子堯在昨天的比賽還忘了譜。
但是經過六名評委的討論,還是給了這個孩子一個晉級名額。
原因無他,陳子堯在昨天演奏的那首巴赫二部,觸鍵考究。
這一點,在昨天所有選手中都是不多見的。
巴赫作品作為巴洛克時期的鋼琴作品,演奏需要非常注意斷連音,這是一個大課題。
許多大學生都做不好,或沒有這個意識,所以陳子堯用作品的觸鍵為自己贏得了一席之地。
但是在今天這首古典主義時期的貝多芬早期作品中,同樣的觸鍵方式就變成了減分項。
該作品第一樂章主題需要用一直筆直的方式演奏,連線下需要連綿不絕。
陳子堯遇到八分音符就彈頓音,這一點著實讓音樂呈現大打折扣。
乃至第二樂章他演奏得簡明扼要也無法重新再將評委們打動。
老湯沒看昨天的比賽,只聽陳子堯今天的演奏,他覺得孩子的手指和樂感都是不錯的,就是處理沒有規矩。
不講規矩,就不可能將奏鳴曲的清晰輪廓和音樂形象表達出來。
事實也正是如此,陳子堯奏完最后一個音,李安接著給對方打下87分。
“嘩”
“第二位登場選手,尹雅茹,演奏曲目,貝多芬g大調第二十號奏鳴曲。”
一名打扮得像是小公主一樣的粉色禮服裙少女登場。
鞠躬落下,調琴凳,起手落指。
一套熟練的動作是加分項。
琴聲響起,g大調的光輝瞬間將整個舞臺籠罩。
雅茹小朋友的起手非常不錯,要顆粒感有顆粒感,要表情有表情,就是速度差了點。
可如此速度也不能被判定為減分項的依據,貝大爺自己為其第一樂章標記了不過分的快板。
甚至在李安看來,對比剛才陳子堯的f小調第一號,尹雅茹選的這首g大調本身就是加分項。
盡管第一f小調和第二十g大調同屬貝奏入門作品系列,但在比賽中,選g大調的優勢是該區結構更加顯而易見。
第一主題由一個四小節語句組成,第二次出現是在高八度重復之后展開,直接進入在d大調上的連接部。
一點都不懂得這首作品的朋友看到上面這行字都應該覺得這個開篇更好彈,不像第一f小調,上來就是連續八小節曼海姆火箭,還要在其中奏出推進感。
對吧。
從孩子的舞臺演奏現場效果來說,選擇大調作品也更能展現孩子純真的特。
但這并不意味著g大調一點難度都沒有。
三十二首貝奏,沒有一首是簡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