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比老師指出問題的糾正效果要強得多,而且影響會更深刻。
就這樣,李安決定不再吭聲,讓三個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通過觀察,他也得到了一些新的教學體會。
即便孩子們在確立全新的合奏意識后,但之間還是存在個體差異的。
這個差異不是誰彈得好誰彈得不好,而是在于審美的標準和聽覺傾向。
就拿高中低三層音區來說,很明顯,小車喜歡低音厚一點,小北喜歡低音薄一點,小劉喜歡高音活躍一點。
這個環節沒有絕對的對錯。
在平衡的區間里,誰略微大點小點都可以,就看演奏者們如何去統一喜好。
李安發現這種差異的存在很有趣,如果完全按照他的聽覺標準來,那么每個孩子勢必都在彈他的審美。
這肯定是全曲成形的最快方式。
但代價是他可能會遺漏一些孩子們的有趣想法。
就比如車琳剛才的那個小提速,給整段音樂一股推動力。
這個想法和處理絕對是天才級的自然流露。
第一遍小車加速的時候他就捕捉到了小車的想法,可小車彈得有點太快了。
如果是獨奏,小車那么處理沒有問題,然而這是合奏,其他孩子跟不上她的想法。
到了第二遍,小車把提速的沖進壓下,有意識的控制導出有意識的結果。
這次,隱藏在下面的低音聲部用沉著冷靜的推動給音樂的前進帶來一絲活力。
這就是他可能會遺漏的小驚喜。
三個孩子看向他,他能說什么呢。
你們很棒。
絕對的意外收獲。
在孩子們的審美差異碰撞中,一些鮮活的想法逐漸浮出水面。
在反復磨合中,學會真正地讓步。
就如小劉被指出聲音略大那兩遍,實際上小劉覺得兩遍都不錯,但是為了其他小伙伴聽著舒服,他最后選擇用弱一點的方式演奏。
而隱藏在選擇背后的地方,就是團隊的合作意識。
李安慶幸自己沒有在一開始打斷孩子們。
不然孩子們將會錯過一個非常寶貴的時刻,同時他也將錯過一個旁聽學習的機會。
又一遍結束,李安起身鼓掌,“不錯,你們合的很好嘛,感覺比我講的還好。”
三個孩子聽到這話,胸中既有成就感,臉上卻都又有點不好意思。
“老師。”小北叫道。
李安“怎么了小北。”
小北手指a段里的四小節“老師,我想回家再練練這一段。”
李安“怎么了,這段你彈得不是挺熟了嗎”
小北“老師我覺得我還能彈得更熟練一點。”
李安“是不是有一種在合作中有力使不出的感覺”
小劉“對對對,老師我也有這種感覺。”
李安笑“別著急,先看b段。”
三個孩子看向b段,師生四人的課堂繼續上路。
一號到四號,解決分聲部問題,以三人小組單位進行合排,要求每個聲部都達到100的演奏準確率,并學習總譜。
第一階段的特訓計劃中,有一條非常明確的說明要求每個聲部都達到100的演奏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