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考生們的呼吸沸騰了
所有觀眾都沸騰了
李安依舊保持著最后的冷靜。
音樂結束之前,他的使命始終沒有完成。
如果第一樂章是他送給樂隊的,那么第二樂章就是他送給自己的。
而此刻的第三樂章,就是他送給今天每一位現場聽眾的。
從落座時的微微不安到此時全心全意地享受舞臺,沒有人知道他心態發生過怎樣的變化。
貝多芬窮盡一生努力奔跑,抵達那一刻,才發現莫扎特原來就出生在那里。
所以他還有什么可顧忌,未來也是,有舞臺他就上,盡力準備盡力演好,盡所有可能把他的音樂傳到每個聽眾的耳朵里。
沒舞臺他就繼續安心上課,掙錢開班買房,教好每一個孩子,讓生活有序地向前走,開開心心做一名鋼琴老師,這何嘗又不是一種人生之快。
音樂從生活中來,也該從生活中去。
有鋼琴彈,有溫馨平靜的生活,這對他就已經足夠了。
此時此刻李老師雖內心平靜,甚至還有一絲田園牧歌的悠悠向往,但他指下可一點都不客氣。
樂隊氣勢忽得一弱,在觀眾火熱的凝視下,他再次奏響第一主題。
鋼琴的嘹亮歌聲透著歡愉,透著生機,透著明媚,透過他的十指,最后一次送到每個人的耳邊。
亦如開始的第一遍。
或許莫扎特就是個頑童,喜歡把玩鬧藏在音符之中。
經過李安反復研究,他發現這首回旋曲就像是一個惡作劇。
不停地反復那段主題,為了防止聽眾提前聽膩了,他和方永波交流的時候又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方指,不如我們搞個競速如何”
“好啊。”
他沒有想到方永波一口答應得利索,而事實上他更沒有想到,方永波在第三樂章的呈現上和他有著一模一樣的想法。
只不過是他先提出來罷了。
或許這也是方永波越看越對胃口的另一個原因,兩個人有著共同的音樂審美,這對于一個指揮而言,就像是找到一個音樂上的知己。
一個完全可以并肩作戰的戰友。
于是也就有了今晚第三樂章這一幕。
鋼琴獨奏和樂隊不僅僅是在輪流說話,還是翻來覆去地以最滑稽、最愉快的方式在嬉鬧。
像是一人在說你所能做的任何事情,我都能做的更好。
而另一人說不,我能
一人又說不,你不能
另一人說不,我能
所以這也注定了,在這場鋼琴獨奏與樂隊的互動較量競賽中,根本不可能有真正的贏家
“當”
隨著奏下最后一組和弦,李安的任務徹底完成,接著雙手一揚,在方永波的收場動作執行之前,先一步將樂隊收住。
方永波假裝一愣,k414全曲到此正式結束。
整個音樂廳陷入一秒寧靜。
下一秒。
“嘩”
除了觀眾。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