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并不指望在一開始就讓孩子徹底搞明白他的觀點,他知道這不太現實。
在課前引導過程中,他盡可能讓孩子們從一種最原始的角去看待旋律。
這個簡化的過程就是做減法,減去和聲,減去節奏,減去節拍,只留下心電圖一樣的音高連接線條。
只有讓孩子們先看到光禿禿的旋律線條,孩子們才能專注于當和聲節奏節拍這些其他元素出現時,旋律發生了哪些改變。
或者說,孩子們在演奏一首作品時,如何避免旋律被其他因素干擾。
這是他教學體系中的一個重點,傾聽。
“ok。”
李安回到鋼琴前坐下,“現在讓我們再次回到舒伯特的小夜曲,我們再試一試從中去找到你們熟悉的旋律。”
說罷李安摘下手表放到一旁,輕呼一口抬手落指,小夜曲的前奏響起,還是以大調和弦開場的小夜曲,孩子們依然在一開始有種別扭的感覺。
不過隨著音樂展開,孩子們按照李老師的話去尋找他們熟悉的旋律線條。
在尋找過程中,為了清晰地抓住旋律線條,漸漸地大家反而不太在意和聲的進行。
當大家都清楚地抓住旋律線條時,他們忽然發現這段旋律還是那么優美,盡管是在一種大調進行中。
而到了后面原曲中的大調部分,李安老師用小調和聲演奏出的感覺又讓他們仿佛回到了靜謐的夜空下。
一曲結束,旋律沒有變,但是給大家的感受完全不一樣了。
“大家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情況。”
李安側過身,撫琴問向講臺下方“一首曲子彈著彈著忽然大腦短路,明明手指還在動,腦子里也知道接下來該彈什么,但就是感覺不知道自己在彈什么了。”
瞬間,所有孩子都舉起了手。
李安示意大家把手放下,轉身演奏了段激情四射的音樂片段。
孩子們聽得激情澎湃,尤其是后面的部分,不知道李老師用了什么和弦,總之就是一個字燃。
忽然收手,李安再次問大家“我重復了幾遍主題旋律。”
“兩遍”“一遍”“三遍”
各種回答都有,李安給出了正確答案,“三遍主題旋律一模一樣,后面你們的注意力都到了我的左手,忽略了右手。”
“你們忽略了旋律。”
孩子們恍然大悟,他們之所以在彈琴的時候會出現不知道自己在彈什么是因為他們腦海里的旋律線斷了。
“很多時候,當動人的和聲進行出現,我們必須提防,我們的注意力始終都要留在旋律前進的過程中,如果旋律線在我們的演奏中斷了,那所有的手指運動都會變成機械化。”
“旋律的展開必須時刻保持,說得再嚴肅一點,音樂的前進不取決于和聲,和聲只是燃料,而旋律進行才是發動機,作為演奏者的我們決不能被左手的和聲干擾,和聲服務于旋律,我們也必須傾聽旋律。”
眼前一波綠色教學點1升起,李安欣慰地點了點頭。
“現在和我一起記住第一句話,右手演奏的旋律與左手演奏和弦無關。”
這次孩子們徹底明白了為什么開始李老師要把和聲從旋律里踢出去,左手的功能怎么能和右手的功能混為一談。
見孩子們似乎已經有點感覺了,李安也直接了許多“那我們再看看節奏。”
說到節奏,孩子們可太有話說了,就算您不舉例子我們多少也能想象出來和聲與旋律是兩樣東西,畢竟是兩只手彈的東西。
可節奏難道不是在旋律里面的嗎雖然按您說的劃出旋律線里面是沒有節奏體現,但但但,那您倒是說說節奏不屬于旋律,那它屬于什么
李安當然知道孩子們心里的想法,不過節奏的表現手法又是另一個課題了,而且他必須得先讓孩子們明確節奏不屬于旋律。
“來來來,干脆我也不彈了,”李安起身快步走到臺下,“這樣,我不選人,你們自己選,每組選出一個代表上來彈一彈,咱們就讓你們自己彈,讓你們自己聽,好不好。”
這一番“挑釁”孩子們怎么能受得了,他們必須得派出自己組里彈得最好的人去接受挑戰
很快,各組孩子隔空選出了他們的代表。
一組巴赫小隊苗恒瑞
二組莫扎特小隊劉子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