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附近規模最大的單位就是第三軋鋼廠,養著周圍十幾條街道上萬名工人。
所以大院里頭近一半的人都在軋鋼廠工作,只是部門不同,工種也不一樣。
這也是為什么大院里早上發生的事情,很快就傳遍了整個軋鋼廠。
就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樣,再有人推波助瀾,根本就低調不起來。
同樣的,在軋鋼廠里工作的人還有工種的分別,那大院里還有在其他單位上班的人呢
在軋鋼廠瘋傳張元林的天才創意時,其他單位里,但凡有在大院里親眼見證的人在,就避免不了相關話題的傳播。
一傳十,十傳百,一張張小嘴叭叭的,各大單位都在討論這件事情,張元林被越吹越神,什么魯班在世,鬼斧神工,越講越離譜。
不過,這些人也就是圖一熱鬧,聊著覺得好玩,還真沒誰去鉆這個牛角尖,畢竟大家知道這就是一木匠的活兒,不至于那么神乎。
但大家的確是對張元林創造的這個養殖小屋充滿了濃厚的興趣,想著有機會一定要去見識一下,如果可以,自己家也要安一個。
方便養殖,防丟防盜,還不影響日常晾曬,妥妥的提高生活質量利器,誰聽了不來勁兒
同時,這事兒也毫不奇意外的傳到了街道辦事處。
大院里頭可沒人在這種行政機關單位工作,這是屬于公務員性質了,工作穩,職權也不小,可不是那么好進的。
但是,這不妨礙消息的快速流通,街道辦事處總得有人到處跑,基層還是很忙碌的,沒那么輕松,事情多得很,經常要走街串巷為老百姓辦事。
沒有電話,沒有手機,沒有電腦,問路找人辦事全得靠嘴皮子,那難免會嘮嗑聊幾句,畢竟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所以這一走動,一掰扯,話題就傳開了。
最后層層向上,傳到了街道辦事處主任的耳朵里。
不過這不是底下有人專門匯報上去的,而是街道辦事處主任出來上個廁所,聽到單位里的人聊天說到這件事情。
“什么你們剛在說到了張元林”
什么養殖小屋,什么便利多功能,什么天才創意,這都不能引起街道辦事處主任的興趣,因為他事兒很多,沒閑工夫和人掰扯嘮嗑。
但是,在聽到了張元林這三個字時,街道辦事處的主任就不得不打起精神來了。
這可是上頭交代的重點關注對象,必須要照顧好的。
無論好事壞事,都得上心,好事兒要獎勵鼓勵,壞事兒要教育批評并相關幫助。
總之一句話,這得像自家孩子一樣照看好。
而且因為身份問題,街道辦事處主任還不能隨便指派一個人去處理,必須親力親為。
不過,像張元林這樣的烈士后代,整條街道將近兩千戶,不說大幾百也有上百個,這都是要重點關注的對象。
但大部分的烈士后代家里有親人照看,像張元林這種孤零零一個人的沒那么多,二十來個,不然街道辦事處主任哪里搞得過來。
也正因為如此,街道辦事處沒辦法一個個全天候的照顧,不過其中張元林就屬于重點中的重點,屬于情況最特殊的一個。
他不僅是烈士后代,父母更是身份神秘,由上頭重要機關直接下令秘密照看,原則上不準打擾張元林的日常生活,但又不能讓張元林受苦挨餓,所以街道辦事處主任對張元林記的記憶非常深刻。
但張元林是個不錯的孩子,也就奶奶去世那會兒渾渾噩噩了一陣子,在僥幸逃過一劫后,就變得不一樣了,一個人過的舒服自在,根本不用街道辦事處的主任去多煩惱。
這一來二去,街道辦事處的主任對張元林的印象越發的深刻,以至于只是恰巧路過,這個名字就引起了他的關注。
見領導也來了興趣,兩位下級人員立馬把自己知道的情況一五一十的進行反饋,這兩人一唱一和,一個說,一個補充,事無巨細,全都交代了個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