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我認錯了,但就是覺得這玩意兒功能上和咱們廠子的老設備很相似,就是沖壓車間的那臺打孔機,咱們用了快六年了吧,上次修機器的時候注意過銘牌。”
聽到張元林的話,畫圖的人直接就愣住了。
緊跟著同組的人開始懷疑人生,再然后是其他小組的人依次停下,很明顯,張元林的話給了他們又一次及時的啟發和提醒。
張元林在做模型演示的時候,只強調過這兩臺設備自己眼熟,然后這兩臺設備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關聯,卻沒有明說熟悉感來自哪臺設備。
所以,從一開始工程師們就在鉚足了勁根據張元林做出來的那個丑到都辨認不出型號的模型去搞創新,去把丑八怪變得合理,這多少都有點空中樓閣的意思了。
因為張元林是故意做丑做壞的,原型機哪里是張這個樣子,導致工程師們心里沒有一個正確的參考點,滿腦子都是創新,從頭到腳,根據張元林的木質模型來創新。
好,搞創新嘛,地基對了,往上搭的時候歪了,然后造到一半發現和預想中的不一樣了,這樣不碰壁才怪。
但是沒事兒,張元林的“隨口”一說,告訴了他們問題到底處在什么地方。
原來他們絞盡腦汁搞的創新是有原型機的,并非張元林根據那臺內部損壞的洋貨做的有各種缺失的木質模型。
真正的原型機就在自己廠子里,還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那臺打孔機
一時間,每個人的腦子里都閃過一絲電流,啪的一下,瞬間就想通了。
“是啊,我們沒必要去費力去設計新的,直接拿舊的來改進,這樣會更快,而且張工也說了,這臺設備主要就是改良款,根本上沒有脫離老款的設計,所以我們不應該盲目為這臺新設備賦予太多無法確保的東西”
有人反應快,及時的做出了總結,讓反應慢的人迅速跟上節奏。
盡管張元林的這次提醒讓很多充滿野心的工程師感覺到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失敗滋味,但也讓他們認清了現實。
好在這些工程師們心態夠好,畢竟參與過很多項目,失敗也不在少數,又不是搞批量生產,只要按部就班就不會錯。
話說,,,版。
所以大家很快就調整好了心態,立馬推翻那些艱難推進的東西,也有人迅速找來了老機床的結構圖以及零件圖,重新開始設計和繪制。
這次是根據老款做改進,眾人顯得從容許多,畢竟有參照和基準了,不會顯得那么的復雜和絞盡腦汁。
就這樣,在臨下班的最后十幾二十分鐘里,五個小組的進展推進又加快了好幾倍,這無疑是在巨量的縮短研究時間。
所以,這個項目的完成哪里需要半個月啊,張元林說三天都保守了
如果這些工程師們能回去繼續折騰,速度只會更快,因為張元林已經給出了最關鍵的指引,就按照廠子里可以完完全全拿捏的老機器做基準,再加上正確的改進思路,這兩個一疊加,直接讓工程師們從快跑到了沖刺階段。
“叮鈴鈴”
下班的鈴聲從廣播里傳來,宣告著一天的工作到此結束。
而這突如其來的鈴聲也打斷了眾人的思考,更讓每一個繃緊神經,如瀑布般傾瀉而下的思緒得到緩沖,每一個人都是松了口氣,露出如釋重負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