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在分拆的過程中,避免不了有人頑隅抵抗,但他們的力量對比蜂母而言,不值一提。
原本的頭人階級,品質更好,所能誕生的子嗣中,具有靈根的孩童幾率也大,這種人口雖然寶貴,但不值得方清源消耗更多的精力去懷柔對待,他囑咐蜂母,該殺的就殺,百年大計,不用在乎眼下這點損失。
在殺掉幾百上千名不愿意改變的人后,剩下的島民都老老實實的,從島民轉變為村民。
至此,占據了仙府絕大部分面積的黑土地上,分布了近百萬的村民,方清源給每戶分發了三十畝的土地,這些土地足夠一家五口人,或者更多的人吃飽了。
目前,方清源的修為,已經是金丹圓滿境界,而仙府的土地面積,在經過不斷的擴充之后,現在也達到了方圓二百里的巨大面積。
這是將近八千平方公里的土地,拋開核心區域,方清源指定下的一千平方公里,那還有接近七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以給這些村民居住。
但方清源并沒有全部將這些村民散落,土地太大,不適合這些凡人的自我管理。
管理凡人,肯定還是要凡人來進行,因為修行者在凡人面前,太具有生殺大權,這不利于凡人的繁衍。
而且修行者對管理一群牛羊很有成就感嗎?修行者的追求,是更高的境界,俗務這種事,能不沾就不沾。
方清源最終還是用古代官府統治的模式,準備行科舉制度,這種經過幾千年驗證的模式,比較適合如今的局勢。
“鄉學辦得如何?教師們都能湊夠嗎?”
翻著魚鱗冊,方清源問起每個鄉的鄉學,這是由五個村子共同繳納錢糧,所舉辦的學校,只要招收適齡的孩童,方清源規定,每個孩童可以義務上學,從六歲到十二歲,學習六年。
當然,指望每個父母都這么聽話,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有獎有罰,上學的孩童縣衙有補貼,直接給父母糧食,而故意不讓其上學的父母,則是罰其每年三個月的勞役。
這樣一來,就能避免父母為了貪圖孩子的勞動力,而使其故意輟學的情況,至于十二歲之后,是否還支持其念縣學,那就是各家的選擇了,這里不做約束。
“一間鄉學需要兩到三個教師,這方面的人數還能夠支撐住,只是所學的教材,主人你看看要不要親自過目。”
蜂母的意思是要讓方清源制定教材,這是教育的根本意義,方清源希望這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就要通過教材入手。
忠君還是愛國,愚孝還是獨立人格,這些都需要提前制定。
對此,方清源有自己的想法,他不希望仙府最后也演變成跟外界一模一樣,若是這樣,仙府發展的再好,還能有外界這處大世界發展的好嗎?
在外界,方清源不敢暴露自己的不同,但有著前世的思想,方清源決定在仙府中進行不一樣的體系。
“你來制定一些基本的符箓學識,修行知識,煉丹知識,作為主修的學識,一定要通俗易懂,要引發孩童們的興趣,若是條件可以,以后派個煉氣初期修士做老師,也未嘗不可,至于其他的四書五經,圣人言論,只是作為選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