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對外宣稱的就是這奧克洛地區的17座反應堆。
都是自然形成的。
根據原子能委員會的人測試所得,這可以輸出一百千瓦的功率。
并且持續反應了數十萬年。
“大家不知道,這奧克洛地區的自然核反應堆是多么逆天。
我來為大家解釋一下吧。
現在我們的人工核反應堆的基本原理就是把核裂變產生的熱量轉化成水蒸氣。
再用來推動蒸汽輪機發電。
這就是大家平時所說的燒開水。
有人說我們的科技就是變著法子在燒開水。
還有變著法子去扔石頭導彈。
不過我們現在的人工和反應堆里需要什么條件
需要燃料棒、慢化劑、冷卻劑、控制棒,安全殼、抗壓管道系統以及蒸汽生成設備等等。
還需要這方面知識的專業人才,才有可能將一個核電站運轉起來。
它必須得有這么一整套有嚴密設計和工藝保障的設備系統,得是一個體系,反應堆才能夠正常工作的。
里面稍微有什么地方出差錯,就會釀造成為巨大的災難。
切爾諾貝利和輻島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是我們這奧克洛地區的反應堆居然可以天然形成的。
并且可以持續穩定了20億年。
你相信嗎
如果要按照那一些科學家所說的條件。
我們看看自然環境里需要做到怎么樣
第一個條件就是鈾的濃度,也就是平時所說的濃縮鈾。
首先需要364左右濃度濃縮鈾。
低于和高于這一個濃度,都會導致核反應的失敗。
奧克洛需要正好在那一個時間點上,剛剛好處于那個濃度,才有可能發生反應。
其次就是慢化劑,因為核裂變里面需要中子的參與。
可是我們都知道中子的速度非常快,如果沒有慢化劑的話。
中子一下子就會跑走消失不見。
我們最常見的就是水、重水和石墨了。
所以奧克洛這里當年要剛好有水的存在,這一個條件到是不苛刻。
再者就是控制棒了,這控制棒的作用就是用來控制里面中子的數量。
只要控制好了中子的數量就可以控制反應的程度了。
可以加速和減速,都是通過控制棒來控制的。
而吸收體材料一般是硼、碳化硼、鎘、銀銦鎘等。
恰好這一些元素這里的礦場的水里就有這一些精確切平衡的元素。
你說巧不巧。
更巧的是這里的水要達到37攝氏度。
因為這是核反應需要的最低溫度。
還需要恰巧這一些反應都是在3000到4000左右的地下發生的。
因為這符合核反應堆所需要的300到400bar的壓力。
以上綜合在一起,才有那么一絲可能形成現在看到的“自然”核反應堆。
并且不是一個,是十七個,連續斷斷續續反應了20億年。
你們相信嗎”
葉真一邊說一邊在黑板上給大家畫圖示意。
不過這核反應堆的原理大概就是如此了。
所有觀眾聽完了之后紛紛覺得。
“這也太過巧合了吧。”
“就是啊,什么都剛剛好那么巧合嗎”
“如果大自然真的可以核反應,那么我們仿造不可以嗎這綠色又環保。”
“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如此巧合的事情。”
“這可能就是史前文明的證據啊”
顯然大家都無法相信,世界上居然有這樣的巧合。
如果這真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那么應該是非常稀少的吧。
但是你說它稀少吧,當地足足有17個這樣巧合的核反應堆。
你說它多吧。
世界上除了這一個地方之外,其余任何地方都沒有這樣的自然奇景。
葉真笑了笑說道“所以他們說這只是大自然的巧合而已。”
“就是那么巧,因為理論上是有可能發生的。”
“為什么他們要這樣說呢因為如果無法解釋的話。”
“就說明在人類之前,就已經有一個文明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