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奎蹬著板車忙前忙后
在蘇木看來,這就是獻殷勤了。
然后這姑娘上面沒親人了。
父親早些年去了大西北,自此再無音信,母親伺候老人又照顧她們姐弟倆,累垮了自己,最終沒能熬過災荒。
現如今奶奶也沒了。
只有她一個人帶著還在上小學的弟弟
這算不算倒插門
蘇木心里這么想,但是沒有說。
雖然他不在意,可誰知道現在這年頭,旁人在意不在意呢
“這姑娘叫什么啊,你說這么多,還不知未來弟妹怎么稱呼呢”
“英子,姓全。”
說個名字,陳大奎都一臉的幸福樣子。
“挺好,等說成了,等著喝你喜酒。”
吃飽喝足,兩人這才回去,一頓飯,是陳大奎搶著付了銀子。
蘇木對這種事不太在意,沒必要斤斤計較。
哪怕現在他身上銀子不多。
可也足夠生活了。
何況經過今天去曉市兜兜轉轉了一圈,心里也就更有譜了。
怎么說呢
這幾年物價基本沒變,用戶的需求和賣家的情況也都基本保持了原樣。
也就是59年那會兒,物資緊俏才讓蘇木多賺了一點,之后就又逐漸恢復原貌了。
跟蘇木教給陳大奎時的形勢,幾乎沒改變。
不出意外,蘇木即便沒有金手指和當年辛苦積攢的積蓄和物資,依舊可以在這個時代生活的有滋有味。
陳大奎把蘇木送回家,想幫著蘇木一起拾掇呢,卻被蘇木打發走了。
家中老父親還病著呢,總跟著自己算個什么事兒。
蘇木不是不懂事兒的人。
心意感受到了,對大奎這個人認可了,也沒必要凡事兒都要拉著他一起。
蘇木悶爐子的技術不咋滴,一上午就熄滅了個干凈。
不過蘇木點爐子的效率還是挺高,感受到熱浪和煙囪拐角往里面嘬風的呼嘯。
蘇木心滿意足的把新買的接滿了水的大燒水壺墩在爐子上。
去陽臺的門外固定了三枚釘子,把簾子掛上。
老式的簾子是一整片的。
上面和中間都有三指寬的板,上面是為了方便固定,中間是為了扯平,更擋風。
簾子下面有墜,防止大風刮起來。
這次蘇木碰巧遇到了新樣式,就買了新的。
兩片小一號的簾子,中間有將近五厘米的重疊,上面一塊寬木板,用來固定簾子。
中間則是兩塊三指木板,可以從側面掀開進門,也可以直接從中間推門而入。
更方便。
下面的墜也很足,還垂了幾條綁繩。
是方便固定一半,只留一半進出人,相比之前的整片的簾子,進出能夠更保暖。
掀開一點和全部掀開,熱氣跑的總歸少一些。
掛了簾子,又把新買的物品歸置了一下。
等熱水開了,蘇木又拎著水壺去外面。
澆水龍頭。
水龍頭保護措施不好的話,特別容易凍住。
前院基本都是輪著澆水燙開。
只是蘇木才回來,加上他又腿腳受傷,所以三大爺閻埠貴沒有趕緊安排他。
蘇木也懂。
新買的燒水壺一般都是刷一下再燒水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