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這種小事,更是難不住蘇木。
他還有好幾個小本本證件可以用呢。
實在不行,空間里也能調兌出不少來。
開車走在津門市區的街道上,行人挺多,自行車嗚嗚泱泱,估計是趕上中午下班的點兒了。
人們的精神面貌都很高亢,放眼望去,所有人臉上都洋溢著積極開心的笑容。
津門也有很多不錯的特色小吃。
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號稱津門三絕。
點綴了芝麻粒的大麻花,青梅的,桂花的,青紅絲兒的,咸口的,甜口的,大號的,超大號的。
扁球狀淡金黃色的耳朵眼炸糕那也是從光緒年間就開始的,年初剛剛經市飲食公司定名為耳朵眼炸糕。
老字號的狗不理包子早在很多年前就發力了,現如今更是全國各地家喻戶曉。
來一次津門,蘇木不可能不嘗一嘗。
津門和平區山東路有二十多年的新總店,蘇木邊走邊打聽,直奔這里。
南市食品街還有一家分店,蘇木壓根就沒考慮。
他現在有錢有閑,就為了口吃的,肯定先懟著總店使勁兒。
蘇木駕車來到目的地,門頭一側有狗不理包子五個大字的門牌豎在樓的一側,門頭上方也有墨綠色的自右向左狗不理三個簡體字。
地方是到了,可蘇木愣是一刻鐘沒能進店門。
這狗不理總店人滿為患,排隊拿號,再排隊等叫號拿包子。
雖然環境嘈雜,人流擁擠,但蘇木也不覺得無趣。
有一本津門包子的小冊子在拿號的時候隨同發放。
對方聽到蘇木是從外地過來吃包子的客人,就免費發了一本。
薄薄的小冊子,發放的時候口號喊得很帶勁兒。
“把最好吃的包子還給老百姓。”
這話有點意思。
冊子里有狗不理包子的制作配方,詳細的制作步驟,但凡是個人,拿到了這個冊子,一定可以還原出狗不理包子的味道來。
這年代的人還真是淳樸啊。
幾十年后的商業氛圍,可不是這樣的。
“65號,65號”
柜臺里面又出來了兩大盤包子,用的籠屜是方方的,一屜80個包子,看著就很有食欲。
蘇木從柱子后面艱難的探出頭來。
“同志,65號,我的。”
“一個人嗎一趟你拿不了,我給你放這里了呀。”
里面的伙計是個三十來歲的青年,忙的滿頭大汗卻也依舊態度和藹,心平氣和的解釋著。
“謝謝您嘞。”
可能是聽出蘇木外地口音,對方還善意的樂呵了一下。
四盤60個包子,蘇木一個人幾乎包圓了大半籠屜。
扒蒜、倒醋,夾起一個包子塞進口中
醬汁浸泡過的包子皮帶著濃濃的肉香味兒,一下子就充斥了蘇木整個口腔。
兩口一個,蘇木一口氣吃了仨,才稍作停歇。
狗不理包子,果然名不虛傳。
一個人獨占了半張桌子,蘇木這種吃法讓對面拼桌的一對母子看傻了眼。
幾年的餓死鬼投胎啊,吃成這熊樣子。
再看看他面前并排擺著的四大盤包子,壘成小山似的
蘇木笑了笑。
一頓吃下去也不是不行,但蘇木覺得沒必要。
三個包子吃的狼吞虎咽,后面的包子就變成細嚼慢咽了。
1盤15個包子吞進肚,蘇木去拿了兩個牛紙袋打包帶走。
福特烈馬在街邊巷尾的注目禮中緩緩駛離。
蘇木出津門前,去專門買了兩大兜麻花,專挑1000克一個的大麻花。
大的可以敲碎,小的嘛,吃著忒不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