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得知,他大學畢業之前都是在英倫生活,之后去往美利堅獲得了金融方面的碩士學位,進入華爾街,曾經在多家銀行任職,并且曾經被派駐往倭國兩年懂得少許的日語,這也能解釋了他為什么使用“中本聰”這個倭國名字在網絡上發表信息。
之所以專門派人找出“中本聰”本人,巴倫當然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在他前世的時候,2011年4月23日,中本聰給一位開發者發送了最后一封郵件,留下這樣一句話:
“我開始干別的事了,gav與其他人會很好的接手比特幣項目。”
從此之后,便銷聲匿跡了。
一直到bitc獲得成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并且也因為它的價格一次次的突破新高,令人驚嘆的時候,有無數的人都忍不住去思考,中本聰終究去了哪里,他究竟是誰?
巴倫派人監視著中本聰,也是想要知道他從那個時候開始,究竟是因為什么原因選擇銷聲匿跡,是得了重病,還是意外身故,或者就像是一些陰謀論所說,bitc本身就是美利堅方面,或者是某些大資本背后搞出來的騙局?
要知道,這種陰謀論在后來還是非常有市場的。
甚至有人認為bitc并非是由中本聰一個人所創造,而是由一個團隊所創造的。
就比如有人從中本聰的名字“satoshinakaoto”入手,比如它在日語里面可能有“中情局”的含義
或者是將其拆分,認為這個名字,代表著bitc是由sasung三星、toshiba東芝、nakaichi中道和motoroa摩托羅拉四家公司聯手開發的項目。
當然,這種猜測看起來很有道理,其實非常的牽強。
畢竟bitc能夠獲得成功,其實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就連bitc所代表的區塊鏈技術在后來區塊鏈則被認為是與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比肩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四大支柱之一其實在目前,甚至是十年之后的硬件條件,能夠實現的應用場景也并不算多。
在其誕生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bitc其實并沒有進入主流的視野,即便是包括bitc、以太坊在內的所有co的總價值,都遠遠不及其他的傳統金融投資品,一直到bitc誕生后的將近十年以后,才陸續有主流機構開始嘗試介入這個市場
說實話,以歐美的政府機構或者大資本的過往來看,你說它們用超過十年的時間來慢慢推進一個所謂的“金融騙局”,這一點從巴倫現在所接觸的已經算是歐美頂層的情況來看,他是根本不會信的。
在巴倫看來,正是由于bitc的“無政府”和“自由主義”的屬性,以及中本聰這位據說擁有超過110萬枚bitc的創始人銷聲匿跡,才是bitc吸引了許多技術人員,并且最終能夠被廣泛接受的主要原因。
而巴倫之所以會主動尋找中本聰,除了是想要解開前世的疑惑之外,也有確定中本聰,以及他所掌握的那些bitc能夠對bitc的發展不會造成負面影響的原因至少在bitc的體量達到相當的規模之前,需要保證那110萬枚bitc是處于“凍結”狀態的。
畢竟bitc的總量,也只有2100萬枚而已,而且每次年產量減半一次
呃,其實可能現在中本聰手上的bitc已經沒有110萬枚那么多了,因為在2009年bitc上線的初期,巴倫就已經安排人參與了bitc的挖礦之中。
受此影響,在每日bitc產量恒定的前提下,中本聰自己能夠挖到的,自然會相應減少。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