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dic,即德里-孟買工業走廊,在2006年就已經被提出來了,最初是在2006年的12月,印度總理辛格訪問東京的時候,由倭國方面向其提供的詳細規劃。
這是倭國借鑒他們東京-大阪工業帶的經驗,為印度所“量身定制”的一個計劃——東京—大阪工業帶成功運行了30多年,做出的貢獻約占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二。
德里既是印度的首都,也是印度制造業中心之一,孟買則是一座港口城市,同時也是印度的金融中心。
因此,按照當時的dic計劃,“德里-孟買工業走廊”建成后的5年內,將使印度的就業增加15,工業產值增加28,出口增加38。
最初的時候,倭國和印度希望聯手啟動這個規模宏大,頗具野心的計劃。
按照他們的藍圖,倭國和印度兩國政府以及從事基礎建設的企業將聯手修建道路、電站和港口,而倭國制造商將會投資建造新工廠。
這其中,15個倭國經濟界的標志性公司,如三井物產、本田汽車、鈴木汽車、nec、索尼、日立等公司也表示會積極參與到這個計劃之中。
此外,如果有印度公司愿意參與這個項目的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從倭國市場上籌集資金。
他們預估,“德里-孟買工業走廊”一旦建成,走廊內各家工業區有望在7年內引資900億美元。
為什么倭國會如此積極的在印度進行這么龐大的投資,并且這個計劃里面的很多條件,可以說是非常的優厚了,簡直就是希望以本國之力幫助印度完成產業升級……
因為這本身就是倭國對于印度進行的一次長期的投資——他們之前在對華夏的投資中,嘗到了甜頭,華夏的經濟騰飛,也令倭國獲得了極大的市場和回報,因此他們接下來就將印度看做了另外一個“華夏”。
事實上,不但是倭國,西方的許多國家,也都對印度寄予期望。
特別是在華夏拒絕了美利堅“g2”的提議之后……
說白了,所謂的g2,無非就是美利堅希望華夏能夠作為它們的產品市場,并且提供廉價產品的生產,也就是一個超大型的“血包”。
既然這一點無法達成,那么他們就將目光放在了印度身上,希望通過投資印度,能夠令其成長起來,補充g2里面原本留給華夏的角色……
按照倭國和印度最初的計劃,“德里-孟買工業走廊”方案的第一階段計劃會在2012年完工,剩余的計劃在2016年完工。
但喜歡了華夏方面務實風格的倭國,怎么也想不到印度自由國情在……
事實是從2006年底開始,一直到現在,雙方針對“德里-孟買工業走廊”的討論,依然還停留在紙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