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的名義,或者得到廣大民眾的支持,這是約翰遜在政壇能夠游刃有余的根基。
在倫敦市的治理上,約翰遜在防止犯罪和發展經濟上做出了相當大程度的改革,而這些執政經驗為約翰遜在原時空的時候走上首相職位奠定了基礎。
那時候,約翰遜在2015年大選時重新以保守黨議員身份返回下議院,到2016年結束倫敦市長任期后,他只剩下了下院議員的身份。
但他與時任首相卡梅倫關系密切,也是卡梅倫在保守黨內部的重要支持者。
然而就是這個支持者抓住了卡梅倫創造的時機,把卡梅倫拉下了首相職位。
原時空卡梅倫領導保守黨在2015年大選中贏得了多數,告別了2010年形成的懸浮議會,保守黨終于可以獨立制定大政方針。
為了兌現大選中的承諾,卡梅倫把脫歐公投的時間提前到2016年。
原本想借著保守黨大選獲勝的余力引導民眾選擇留在歐盟,這樣便能以民眾的力量向歐盟施壓,推進歐盟機構改革,但事與愿違。
最大的問題出在了約翰遜身上。
作為具有影響力的倫敦市長,約翰遜的政治主張會影響一大批人。
2016年2月,約翰遜在短信通知卡梅倫之后公開表達自己支持脫歐,這給卡梅倫造成災難性打擊。
5月,約翰遜卸任倫敦市長,民意調查顯示,52%的人認為他當市長做得非常好,此時距離6月的脫歐公投只有一個多月,約翰遜已經成為脫歐陣營的關鍵領導者,他在為自己的政治前途而拼搏。
英倫的相關制度對首相形成了極大的牽制作用,這種壓力不僅在于反對黨,也在于執政黨內部。
保守黨對于選舉領袖有詳細的規定,候選人必須先由8名保守黨議員予以支持,一般經過兩輪及以上選舉才能確定最終人選。
英倫脫歐后,時任首相卡梅倫辭職,保守黨必須選出新的黨魁。
在領袖競選中,約翰遜受到脫歐運動中親密盟友戈夫的攻擊,憤而拒絕參選。
特雷莎·梅當選黨魁后,為了彌合保守黨內部分歧,把脫歐派領導人約翰遜拉入內閣,2016年7月任命其為外交大臣。
特雷莎·梅政府最大的問題在于無法平復保守黨內部分歧,硬脫歐派力量愈發強大,而梅的對歐政策顯然有些滯后。
這給約翰遜創造了機會,他以退為進,2018年7月辭去了外交大臣,進一步等待時機向首相職位邁進。
終于,特雷莎·梅并未快速解決脫歐問題,在下院也屢遭慘敗。
在1922委員會主席布雷迪的壓力下,梅做出了辭職決定。
約翰遜正式參加保守黨領袖競選,毫無疑問地獲勝了。
原時空的2019年7月,約翰遜成為了首相。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