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而他們只看到了因為,是歐盟的成員,英倫需要向歐盟付出的利益,包括需要接收許多的移民等等這些被認為是損害了全體英倫人利益的事情
因此說到底,像是這種國家層面的,是否脫歐的決策,本身就并非應該由容易受到宣傳影響的普通民眾來決定的,而是需要智庫精英來進行決策……
就像是如果你將自己的所有資金都購買了一家公司的股票,你是希望這家公司的重大決策是通過全體職工的投票來決定,還是由那些具有豐富管理經驗的管理層來決定呢?
可以說包括歐洲各國在內的西方,過于追求普通民眾參與的所謂“民主制度”,加上英倫復雜的政治生態,最終導致了脫歐公投的實現,這也令整個英倫,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在巴倫看來,與其爭取在脫歐公投中令“留歐派”獲勝,更佳的選擇,就是直接避免“脫歐公投”的發生!
這就需要他繼續增加在保守黨和工黨內部的控制力,避免卡梅倫最終為了選票而去冒險。
事實上,不只是“脫歐公投”,包括蘇格蘭獨立的公投,都是這些政客們為了謀求相關選票的支持,不惜冒險做出承諾的結果。
有時候明知英倫的國力在持續的衰弱之中,但他們的政客們卻依然在不斷的作死,也的確是非常無奈的事情。
但那又能怎么辦呢?為了自身的利益,巴倫也只能盡量維持英倫的體面。
等到這些實在維持不下去的時候,他也只能夠選擇將自己的產業放在更加安全,并且更加有發展潛力的地方了……
這種結果,自然是他不希望看到的。
歸根結底,雖然目前他對于英倫的許多政要,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力。
但這些人會重視他的看法,但不可能真的就完全聽命于他。
他們之間更多的,還是互相合作的關系,彼此都會有自己的利益訴求,這些訴求,在許多時候,也并非是能夠達成一致的。
就像是他能夠去建議卡梅倫、約翰遜這些人去推行一些政策,但真的關乎他們的政治生命,甚至是更緊要的利益,那么矛盾也會產生,恐怕就無法維持這種“和諧”的關系了。
相對來說,卡梅倫已經算是比較理智的政客了,而約翰遜則更加難以控制。
不過此時在保守黨內部,約翰遜同卡梅倫的關系,還是在“蜜月”期,他也是卡梅倫最重要的支持者和盟友。
因此如何避免約翰遜最終在脫歐的事情上失去控制,他還需要長期的規劃和策略。
對于很多狀況,這些政客都是非常敏感的,巴倫固然可以去支持其他人,比如培養喬·哈里曼去獲得更多的地位權力。
但當約翰遜意識到這種趨勢的話,恐怕他很快就會形成“離心力”,從而同巴倫的關系開始微妙起來。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