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稱當時約翰遜表現得非常煩躁,只想快點打發他離開白宮……
正常來說,如果按照美利堅的利益,發生這樣的事情,約翰遜作為大統領必須采取行動——但是顯然有什么事情讓他對于此時的態度十分猶豫。
也是因此,肯尼迪的“腦洞大開”,背后有猶太復國主義的身影這種陰謀論并不是沒有根據的。
從此以后,美利堅對以色列的支持,變得越來越慷慨,即使在與美利堅利益相背離的情況下也從未停止。
而且美利堅的加倍支持不僅沒有使華盛頓對以色列的影響力增加,反而下降了。
比如曾經尼克松政府為了讓以色列同意支持un的242號決議,沒有威脅停止援助,而是私下保證向其提供額外的戰斗機。
另外在以色列占領了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后,盡管包括歐洲盟友在內的幾乎所有國家都反對,美利堅再一次站在了全世界的對立面,幫助以色列頂住了國際壓力——這無疑是在破壞美利堅自己定下的戰后世界體系的規則。
同一時期還有大量證據可以表明美以關系的確是從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這一切情況的改變,同猶太復國主義的后盾——美利堅猶太集團影響力的不斷擴大,有密切的關系。
事實上,根據巴倫的智庫所搜集的相關資料表明,所謂的“猶太人”,并非是許多人所認為的是一個“民族”,更確切的說,這其實是一個利益緊密聯系的“社會組織”。
現在生活在以色列的所謂“猶太人”,可能占據絕大多數的人,已經同二戰時期在歐洲受到迫害的猶太人,沒有任何關系了。
只不過他們利用了其掌控媒體的能力,不遺余力的向全世界宣傳“猶太人”在二戰時候所受到的迫害——就像是全世界都欠猶太人的一樣,這樣任何對猶太人不利的言論,都能夠被打上“反猶主義”和“納粹行為”的標簽。
如果做一個對比就能夠知道猶太人這么做的結果有多么恐怖了——
即便是德國在二戰后為納粹行為進行了如此深刻的反思,但現在一個德國人面對猶太人,可以說是戰戰兢兢,一不小心就會因為言語而被對方扣上“反猶”的帽子。
而其他的在二戰中受到倭國侵略以及屠殺的國家,即便是涉及的人數遠高于猶太人,在全球的范圍內,也根本沒有太多西方人在意……
而在美利堅乃至全球,猶太集團則牢牢把控媒體——曾經美利堅著名的國際關系理論家米爾斯·海默曾經寫過一本《以色列游說集團與美國對外政策》,這本書起源于2002年《大西洋月刊》委托其撰寫的一篇論文。
但在這篇文章完成后,因為未公開的原因一度無法公開發表。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