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福地就是連通烏云嶺大靈脈,可惜地書剛成型不久,劉元辰就將福地搬走了。
因此,地書上也就沒有留下烏云嶺大靈脈的痕跡。
后來知道了地書的這一功能,卻要去洛川國,拜見自家師祖,一直沒來得及。
現在有了機會,自然不能放過。
離開赤荒原兩年多,當初布下的耳目靈植,絕大部分依然完整。
借助耳目靈植,他依然可以觀察到清水河中上游,玉津山、青石山,以及青丹宗的情況。
此時的玉津山上,竟然修建了一座堡壘。
這堡壘是一個直徑二十丈左右的小城,形制與鎮南郡那邊的堡壘非常相似。
顯然,這堡壘也是出自大夏神朝之手。
最讓劉元辰不爽的地方,就是這堡壘正好建在他當年種田的地方。
就連玉津泉所在的水井,也都被圈進了堡壘中。
玉津山緊鄰黑霧籠罩的地區,距離清河縣城不到百里,完全可以作為青丹郡第一道防線的補充。
至于玉津山上的靈泉幾近枯竭,也不是什么大問題。
以學宮和大夏神朝的手段,再造新靈樞都易如反掌,更別說恢復一個枯竭的靈樞了。
本來他是想到玉津山看一看,現在看來就沒必要了。
青石山那邊,目前還沒有什么變化。
既沒有封山神,也沒有建立城堡。
要在地書上留下烏云嶺大靈脈的印記,必須要將地書和福地融入一個靈樞中。
當初福地就是在青石山成長起來的,劉元辰對青石山也頗為熟悉。
地下溶洞中,還有六個隱蔽的靈樞。
任選一個靈樞蘊養福地,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探明了玉津山和青石山的情況之后,劉元辰也沒有再沿著清水河行進,而是直接向東南方向的青石山而去。
原本這一路上都是荒原,可此時卻有了新的變化。
這里雖然還是有些荒涼,但已經有稀疏的草木生長。
一路來到青石山,發現這里有了些人氣。
山上有數名散修,有的在尋找靈藥,有的在盤膝打坐。
現在的青石山,靈氣比之前濃郁了不少。
有散修在此打坐修煉,亦或是尋找靈藥,倒也在情理之中。
天色還早,青石山上人多眼雜。
劉元辰順著烏云嶺,一路向東隨意溜達。
等到傍晚,黑霧從東部順著烏云嶺蔓延過來,散修紛紛離開烏云嶺。
劉元辰再次回到青石山,進入了熟悉的溶洞之中。
當初帶著福地離開青石山,六個本來只有二階下品的靈樞,突然達到四階,驚動了不少人。
之后,有不少修士探索此地,這溶洞中也留下了不少痕跡。
劉元辰循著記憶,在溶洞中尋找靈樞。
第一靈樞距離溶洞入口太近,有不少修士活動的痕跡。
劉元辰并未選擇在此安置福地,而是循著記憶,來到了第二靈樞附近。
第二靈樞也是一眼靈泉,在第一靈樞南部,兩者之間的距離足有二十里。
在地下溶洞之中,二十里的距離不可小覷。
果然,第二靈樞附近并沒有任何修士活動的痕跡。
他在第二靈樞周圍種植了一些青絲藤,便于觀察外部環境。
隨后,他從識海中取出地書,緩緩放入第二靈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