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情況,往常慣例,如果東西本身沒有明確歸屬,則一般誰最有可能向上邁出新一步,便由誰取用。
泛濫的恒河,重歸原先的軌道。
雷俊跟他們通信交流期間,常會羅列一些大唐人間難尋的靈物,打聽下落。
這是一件可適用于修持九淵炎祖法象天師府修士的靈物,于修行有莫大益處。
楚昆“我想找一種名為地涌天星的靈物,但一直沒有著落。”
先前肆虐的水災已經褪去。
有大量僧人來往,清理堆積的泥沙。
原屬于金剛部的妙喜國土上,此刻一片狼藉。
有一些僧人,立在妙喜國土上,皆面帶悲色。
僧人們皆身披袈裟,但內襯顏色不同,標志著他們來自須彌內金剛界不同的幾部。
五部色,佛部為白,蓮華部為赤,金剛部為青,寶部為黃,羯磨部或稱業部為綠。
眼下在妙喜國土遺址上的僧人,有人袈裟內襯為白,有人為紅,有人為黃,有人為綠。
唯獨就是不見本該屬于金剛部的青色。
一群僧人嘆息著,整理雷火肆虐后一片焦黑的妙喜國土。
一個寶部僧人離開,前往須彌中央一座閃動金光的神山下。
須彌山此刻光輝,終于重新恢復穩定。
山下則站著三個僧人。
其中一個瘦削僧人,正是須彌寶部之主梵達陀。
寶部僧人到了須彌山下,先向梵達陀行禮,然后再向另外兩名僧人行禮“上師。”
另外兩名僧人,一個外觀若少年,相貌清秀俊美,始終面帶微笑,寶相莊嚴。
另一個則貌似中年,身材高大魁偉,比梵達陀和那少年高出一頭以上,其相貌奇丑無比,但觀之反而給人以寧靜祥和,智慧圓足之感。
“金剛部三大至寶皆毀,不僅如此,金剛部弟子幾乎死傷殆盡,妙喜國土內所藏典籍,亦散佚嚴重。”那寶部僧人輕聲稟告。
如少年人模樣的佛部之主面上笑容不減,語氣平和,寧定人心
“金剛部典藏,尚有挽救辦法,當務之急,收攏營救幸存的金剛部傳人。”
寶部僧人應道“是,上師。”
對方退下后,高大中年男子模樣的羯磨部主開口“金剛部還有少許人,散在那方大唐人間,但須彌和大宋人間通往大唐人間的虛空門戶當前都封閉了,我們難以接應那些弟子回來。”
不問可知,大唐皇朝方面后續會不斷追剿清理那些須彌金剛部在大唐人間的余孽。
眼下無法接人回來,隨著時間推移,他們生還的希望便越來越渺茫。
佛部之主“其他方向,暫時亦難尋通往大唐的虛空門戶。”
寶部之主梵達陀開口“當前,唯有在須彌中,先重整金剛部,令金剛界五部重新完整。”
佛部之主言道“嗯,我會立即著手安排,在此期間,須彌山這邊辛苦伱們了。”
寶部之主和羯磨部主皆應道“有勞師弟。”
須彌佛門,日常分作金剛界五部,即佛門、蓮華部、金剛部、寶部和羯磨部。
其中又有金剛界、胎藏界之對應變化。
胎藏界有大定、大悲、大智三德,分為佛部、蓮華部和金剛部三部。
佛部為大定門,蓮華部為慈悲門,金剛部為智慧門,則金剛界與胎藏界中諸尊,都可攝于這三部之中。
又佛為二利圓滿之稱,于佛部中開二部,對應胎藏界曼荼羅上中下中之通者。
下方有虛空藏院,為佛自證之邊,稱為寶部。
上方有釋迦院,為佛化他之邊,稱為羯磨部。
由此論之,胎藏、金剛之分別,為開合之異。
如果這趟須彌里是折了寶部或者羯磨部,那損失雖然也堪稱慘重,但只要佛部尚在,則此二部很快便可恢復元氣。
而金剛部折損,則金剛界、胎藏界同時坍塌一角,欲要修復,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佛部之主也唯有徐徐圖之。
同時,再焦急,也不能忽視須彌山這邊。
而如此一來,佛部、寶部、羯磨部在其他人間的經營,勢必都會大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