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被蟄的情況出現,用新工具,盡量抓大的,就有藥材了。
于是孩子們除了要去捉螞蚱,還得找蝎子,先獎勵給他們一人幾片豬大腸做的香腸。
中午吃隊伍帶的酸菜一起做的血腸,加上面腸,保存時間就這么短,血腸始終要換井水泡。
“所以還是臘腸好,至少能放很長時間,這香腸香是香了,做完最多放兩天,不吃里面開始變黏。”
朱棡在吃香腸片,豬小腸腸衣的,另外多一個竹蓀釀,竹蓀里面放豬肉與蘑菇,蒸完澆汁。
官員們也在吃,香,哪個菜都香。
他們其實挺糾結的,不知該怎么評價親王們。
說親王們奢侈吧人家就多兩道菜,黃瓜和茄子不算,百姓損失不了多少,不就是小和大的區別嘛
說不奢侈吧這菜太好吃了,怎么做的看上去并不復雜,自己天天吃,保證能長胖,現在太瘦了。
王仕童又吃個竹蓀釀,抬頭看朱棡“殿下,頭兩個月本地百姓就在竹林里挖了竹蓀,舍不得吃,等著百貨商店收,能賣上價嗎”
他是太原縣的知縣,這邊有毛竹,百姓挖竹筍和采竹蓀,竹蓀保存不了多久,都吃了。
竹筍不會做成干,沒人要,干的泡開后,也失去了鮮的口感,跟柴火似的。
倒是竹蓀能夠晾曬干,這個泡發后不錯,跟其他蘑菇差不多。
朱棡聽完對方的話,愣神幾息,問“軍士們沒跟你們說竹蓀的事情商人們也未提及”
本地官員們相繼搖頭,沒說過,啥意思竹蓀有何可講的
朱棡懂了“嗯哼咱們今天吃的竹蓀吧它不是在竹林里找的,是種的,一種一大片,竹林里才有多少啊不夠吃。
咱吃的都是很大的地里種,根本吃不完,都拿出去賣,跟種莊稼一樣,很多。
還有銀耳、木耳、金針菇、灰蘑、猴頭菇、團菇
咱叫你們找溶洞,就是為了種東西的,天然的環境,稍加修整就能大量種植了。”
朱棡說完看官員們,果然,他們目瞪口呆。
“殿下,是砍花法嗎種香菇的那種”郭知府想到了個技術,宋朝就有的。
“非也”朱棡搖頭“那種太麻煩。野生的本王收了,給個好價錢,得看品質,并不是所有野生的都比人工種植的好。”
他沒忘了野生的口感和味道更好一些,一般人分不出來,除非總吃的才明白。
人工的以后規模大了,便宜,尋常人能夠吃得起。
他這一說,官員們繼續吃竹蓀釀,想分辨一下。
結果吃完,大家互相看看,感覺和曾經吃過的野生的一樣啊
“是不是吃不出來因為這些咱們帶的都是選好的,壁比較厚,吃著肉肉的。
其實野生的少,即便一些東西含量高一點,種植的天天吃,必然比野生的強。
本王看咱這邊的窯洞就適合種,等把磚瓦房蓋好,拿窯洞換,在那里種植菌類。”
朱棡知道大家嘗了后的感覺,順便解決下將來廢窯洞的利用問題。
今天沒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