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他在一起的還有四口人,一個年歲比他稍微小點的婦人,一對兒年輕夫婦。
年輕夫婦旁邊也放著一根扁擔,兩個木頭的水桶,水桶里有葫蘆瓢。
“呃大叔去下游作甚村子里缺水”朱棣繼續問。
“村子不缺水,村子里有井,上回干旱的時候挖的,可救了命了,咱大明朝廷有高人。”
大叔搖搖頭,自豪地說一句,又一拍腦門“殿下問去下游干啥澆水去了,下游咱家種了地。
地不用管,直接能澆上水,路邊的地方又種了紫蘇,有二里地那么遠。
天一旱,紫蘇沒人給澆水就死了,咱家隔幾天澆一次,讓紫蘇長。”
朱棣恍然,同時還有不解之處“大叔伱沿著路邊種二里地那么遠,不怕別人給摘去”
“別人摘呀不摘我種它作甚紫蘇葉子防中暑啊我種上,這不是干旱嘛路過的人就揪幾片葉子。
家里有蒸饃的,多揪一些,回家墊在饃下面蒸,吃著香。
實在不想蒸,洗干凈放點鹽,當咸菜好吃,我大孫子、孫女都愛吃。
已經被揪下去不少了,還長,再過一個多月,籽出來了,我把籽打下來,賣到百貨商店。
別人愿意擼籽就擼,干嚼著能吃,多了榨油。
去年就種了,沒有人把籽全給收走,有揪下來搓搓,吃籽的,多數留給咱家。
二里地的路,你走在路上,風一吹,能聞到紫蘇的氣味,人就精神。”
大叔與朱棣說著種紫蘇的目的,根本沒想著防別人,反而希望路人摘葉子吃。
朱棣眉頭一挑“大叔你這么做,你覺得劃算嗎都給別人了,別人也不認識你,你不覺得虧”
“虧啥咱幫了別人,咱高興啊澆水的時候,順便還能看看家里的地長得好不好。等秋后收了,今年種了大豆和高粱,聽軍士的話,先種高粱,后種大豆,讓高粱給大豆遮蔭。嘿嘿嘿嘿”
大叔說著笑起來,很開心的樣子。
“好很好高興就好”朱棣點頭露出笑容,扭頭“王叔,做一個好點的推車需要多久。”
“殿下喊咱老王就行。”王藝千先提醒下朱棣,叔可不能隨便叫。
又回答“車圈和車條、軸承、豬皮是現成的,用木頭當架子,半個時辰做好一個獨輪車,若是全木頭的,還是半個時辰。”
“木頭的轱轆和鋼的全做,木頭的轱轆做兩個,讓他們換,估計鋼的他們遇到路不平的地方舍不得推。”
朱棣想了下,一個獨輪車帶三個轱轆,鋼的值錢,不管是圈、條,還是軸承,都貴著呢
“殿下稍等。”王藝千領命找人去做,半個時辰都是多說的,有工具,大家一分工,速度很快的。
不需要尺子,大家嘴上說一下尺寸,每個人就知道自己要做成什么樣的,到時候一組合,一個獨輪車完成。
隊伍里只有幾個老工匠,其他的全是徒工,工匠們的孩子,從小開始學,沒這個本事不會被帶來。
帶家人澆水的大叔一聽,連忙擺手“殿下,使不的,咱不要,鋼的更不敢要,為什么要給咱車”
“本王高興啊能幫到別人,王叔再做一個桶,兩個吧一個鐵皮桶,一個木頭桶,能裝在車上的。”
朱棣笑著回大叔一句,再補充,這樣就不用挑水了,挑水的木頭桶很沉。
今天沒了,明天農家回三亞,回去就多更,這邊太干,農家不適應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