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包餃子吧葫蘆雞蛋蝦皮餡的,買村民的葫蘆,請他們吃,別吃面條了。”
朱棣考慮過來一趟,給村民包個餃子,村民們沒有好的設備,面一律是全麥,隊伍里的面粉白呀
“聽殿下的。”里長同意,吃什么都行,無可無不可。
隊伍里的人都會包餃子,包括四個親王,本地官員會不會就不曉得了,估計不會吧
準備切面機的停下,開始調整零件,壓面制餃子皮,要圓的。
這樣做出來的餃子皮不好,屬于把一張張面鋪在一起,然后用個圓筒一壓,就一摞餃子皮。
邊角料回去再和一下,繼續鋪、壓。
正常搟面杖搟出來的餃子皮是中間后,周圍逐漸變薄,壓出來的厚度相等。
另一部分人去拿葫蘆,把外面的皮先打下去,切成四半,瓤掏了,放到擦絲機里擦絲,加點鹽。
收來的蛋打到大桶里,插入打蛋器,嗡嗡嗡就攪好了,一會兒下油鍋炒熟。
大良村的村民們看傻眼了,這都是什么東西有自己和面的,有自己擦絲的,打雞蛋不用筷子
朱棡見有村民盯著打蛋器,開口“用竹子能做簡單的打蛋器吧”
“不做”鈴兒否定“平時不天天打雞蛋,竹子做一個就放在那里擺著,落灰了、干燥掉渣了,等打雞蛋再拿出來,洗的時候容易讓手扎刺,打雞蛋的時候碎在雞蛋液里。”
鈴兒從實際出發,百姓不會天天打雞蛋的,下丘村用鋼絲做,因為需要每天處理雞蛋,包括蒸蛋糕、炸軟麻花、炒菜、包餡
百姓一般都是煮雞蛋吃,省油,煎雞蛋要耗油的,蒸雞蛋羹又麻煩。
煮蛋最大的優勢在于方便攜帶,什么時候想吃就什么時候吃,出門的人揣兩個煮好的雞蛋,應急用。
“哦”朱棡覺得有道理,不做就不做吧
這邊做飯,工匠們分出來人手改獨輪車,準備一戶給一輛,大小他們自己分。
由于挨著兩條河,大良村的耕地多,人口跟著多,屬于大村子,一百二十戶人家。
河對岸的村子,同樣給做,別看他們屬于涿州,在朱棣眼中,涿州也是自己的,跟大同府被朱棡照看著一樣。
北平府經濟發展,必然帶動周邊,需要其他地方的資源與人力。
朝廷說不允許親王對周圍別的地方使用行政手段,也不準親王離開封地,那么就采用經濟手段。
像涿州河對岸的巨良村,只要房山縣使勁收葫蘆條,與大良村在起名上都對抗的村子,必然努力種葫蘆。
最開始也是他們種,兩村之間隔一條河聯姻的很多。
葫蘆好種,不像果樹,需要幾年才結果,葫蘆為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給它搭架子就行,像黃瓜似的,準確地說是葡萄那樣的架子。
“鈴兒姐,葫蘆條好賣嗎”徐儀華看看朱棣,幫著問。
鈴兒也看朱棣一眼,又笑著對徐儀華說“現在吃是最好的,做成葫蘆干的烹飪方式受限制,一般百姓家里不愿意吃干的。
即不能普及平民家庭,咱們可以讓它變成飯館、酒樓里的菜。
或者對百姓宣傳如何吃干的葫蘆條,葫蘆片其實也行,只不過條好晾曬,切片需要的晾曬場地大。
藥房愿意用片,百姓自己吃著愿意用條,儲存的環境不一樣。”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