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御書房。
“陛下,這是近來民間商人們募捐的財貨統計冊,請陛下過目。”
房玄齡將一份冊子呈上了李承道的龍案上。
這幾天的時間里,戶部已經將四大商會送到長安的錢貨給全部手下并且清點完畢了。
這筆錢財的數量之龐大,令人感到咋舌。
杜如晦忍不住感慨道“近百萬兩白銀,六十多萬石糧食,這些民間富商可真有錢啊。”
賈詡、長孫無忌卻一臉理所當然的神色,賈詡說道“這些商人還算識相,懂得回報皇恩,沒有辜負陛下的一片期望。”
賈詡的語氣中,對于這些商人的舉動并不感到意外,反而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一樣。
商人地位低下了幾千年,他們對于提升地位無比迫切。
商人從不缺錢,他們缺的是錢買不來的地位。
所以這筆捐款也就顯得理所應當了。
“不僅僅是這批錢財,就連軌道馬車一事,他們也都承擔下來來了,四大商會愿意出納大半的鋪設費用,預計一個月后便能開始建設第一條軌道鐵路。”
李承道笑著說道,令魏征大為驚異。
“鋪設軌道鐵路可不是一間小事情,耗費金錢無數,陛下是如何說服這幾位商會會長的”
魏征好奇問道。
“沒什么,就是給他們一部分軌道鐵路專營權而已,而且以后軌道鐵路修繕維護他們也都會負責,還能省去朝廷許多錢財,何樂而不為”
李承道笑吟吟地說道,一副智珠在握的模樣。
賈詡聞言大感佩服,笑道“陛下這一手段讓四大商會心甘情愿出錢出力,最后還是朝廷獲益最大,實在是高明,臣佩服。”
“得了,別拍馬屁了,就你馬屁拍的最歡。”
李承道瞪了賈詡一眼,然后坐直了身子,正色道“現在有了錢,咱們來聊一聊興辦大唐皇家學院的事情吧。”
大唐皇家學院,是李承道一直都想要興辦的學府,和科舉改革是相輔相成的存在,可以為大唐源源不斷地培養輸送人才。
本來在去年此事就會提上章程,但因為蝗災、旱災的緣故才耽擱了。
此番四大商會了百萬兩錢貨,令李承道有底氣重新開始興辦大唐皇家學院。
再窮不能窮教育,科教興國,這是永恒不變的道理。
就在李承道與賈詡、長孫無忌等大臣們討論大唐皇家學院一事沒幾天,一個消息突然傳到了皇宮。
新羅德善女王,來長安覲見大唐天子。
高句麗、新羅、百濟,渤海半島上的三個國家。
三個國家彼此之間都不和睦,其中高句麗的實力最為強大,新羅和百濟甚至都比不上高句麗的一半強大,兩個國家聯手方才在高句麗的威脅下生存下去。
新羅的德善女王,便是如今新羅的領袖人物,等同于就是皇帝。
在中原看來女人統治國家是很不可思議的一件事,不過由于新羅制度文化與中原不同,女王治國是并無不可。
而如今這位高貴的新羅女王,居然親自前來長安覲見大唐天子,這是影響相當大的一件事。
新羅雖然是個小國,比不上大唐十分之一強大,但是再怎么說它們也是個國家。
身為一國君主親自前往他國覲見皇帝,這是少有發生的事情,若是一國君主要求另一國君主過來覲見,簡直就是天大的羞辱,兩國直接可以爆發戰爭。
但是若一國君主主動去他國覲見皇帝,這意義就完全不同了。
大唐周邊多個國家,君主親自來大唐覲見天子的,新羅還是第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