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是上古那個,大家不吃不喝,只是靠著吞吐先天靈氣就能活下去,并不斷變強的時代了。
此世,民以食為天
沒吃的,真的會餓死人。
因此,本來不受重視的農業,漸漸成了首要問題,與之有關的人員,地位也隨之提高。
就是說,姜黎現在是高端人才,隨著時間的流逝,地位會越來越高。有識之人,見他此時正落魄,自然要抓住機會招攬他。
否則,等以后姜黎地位提高了,再拋出橄欖枝就晚了。
“武氏”
在腦海中過了一遍信息,姜黎猜出了此人的身份,連忙行禮道“見過公子。”
武氏,出自于子姓,是大商王室后裔,其始祖是幾代前的商帝武丁。身為王室后裔,武氏雖未封爵,但也是商朝卿族,位比諸侯。
商朝與諸侯國的官職,皆是分為三級,即卿、大夫、士。而每一級,又被分為三等,即上中下。
上卿最貴,下士最低。
而同等級之中,商朝的官員又要比諸侯國的官員高一級。即商朝的大夫,相當于諸侯國的卿。
商朝之公卿,相當于各路諸侯。
除此之外,商還有三公,位在諸侯上卿之上。
舉天下之高,以為三公。一國之高,以為九卿。一州之高,以為大夫。一城之高,以為元士。
當初在周國,要收姜黎為奴隸的邑主,就是最低級的官員下士。
姜黎眼前這貴族青年,出身于大商王室,哪怕是旁支,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直待他成年,最少也會被封為大夫,地位堪比諸侯國的卿士。
商朝是分封制,一旦被封為士大夫,立即就會獲得一塊不小的封地。
而有了封地,就要有人管理,這武氏青年邀請姜黎的目的,就是請他幫忙管理封地,成為他的家臣。
士大夫的家臣,地位堪比諸侯國的士。就是說,如果姜黎同意了眼前貴族的邀請,那他立即就能躋身為士族之列,地位還要超過國人,與當初欲收他為奴的邑主平齊。
什么叫一句話改變命運,這就是了。
周圍的野人聽到武氏青年的話,嫉妒的眼睛都發紅了,看向姜黎的目光熾熱無比,簡直恨不得以身代之,替他答應下來。
可是,姜黎拒絕了
“大人的好意,小人心領了,但小人能脫得賤籍,全賴陛下垂恩,此生只能忠于陛下,再不能為外人效力。”
姜黎的立場擺的很正,而周圍的野人,很明顯就沒擺正自己的立場。
他們也不想想,他們如今擁有的一切,都是帝辛給的,這種情況下,他們去投靠別人,這讓帝辛怎么想
前期的投入全都打了水漂,帝辛暴怒之下,招攬他們的人有沒有好下場姜黎不知道,但背叛帝辛的人,肯定沒什么好下場。
吃的誰的飯,就要承誰的情。是帝辛幫他們擺脫的野人身份,這等于是再造之恩,按照如今的價值觀,他們從今以后,就只能忠于帝辛。
若背叛帝辛,以后不出名還好,一旦出名,必為天下強者所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