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國師有何高見?“賈赦陰陽怪氣地問道,眼中閃著挑釁的光。
林澈不慌不忙地從袖中取出一卷圖紙,在御前展開:“臣建議采用'排、洗、改、種'四步法。首先開挖排水溝渠,降低地下水位;其次引清水灌溉,沖洗土壤鹽分;然后施用農家肥和綠肥,改善土壤結構;最后選擇耐鹽作物輪作。“
朱元璋身體微微前傾,仔細端詳著圖紙。那上面密密麻麻標注著溝渠走向、灌溉路線和不同作物的輪作順序,顯然經過精心設計。
“此法需多少銀兩?多長時間?“皇帝問道。
“初步估算需白銀八千兩,三年可見成效。“林澈如實回答。
“八千兩?!“賈赦夸張地驚呼,“國師這是要把國庫掏空嗎?“
朝堂上再次騷動起來。幾位掌管財政的大臣面露難色,交頭接耳地議論著。林澈卻鎮定自若:“賈侍郎,津南地區連年歉收,朝廷每年減免的賦稅就不止八千兩。長痛不如短痛。“
“胡說!“賈赦厲聲打斷,“你怎敢在陛
朱元璋眉頭微皺,手指在龍椅扶手上輕輕敲擊。林澈注意到這個細節,知道皇帝正在權衡利弊。他決定再添一把火。
“陛下,臣請展示一物。“得到準許后,林澈從懷中取出一個布包,打開后是兩株麥苗,“左邊這株產自津南鹽堿地,右邊則是正常土壤所產。諸位請看差異。“
兩株麥苗對比鮮明:左邊的又矮又黃,根系稀疏;右邊的青翠挺拔,根須茂密。朝臣們不由自主地湊近觀看,有人發出驚嘆之聲。
賈赦卻不以為然:“區區兩株麥苗能說明什么?國師未免小題大做。“
“賈侍郎,“林澈直視對方,“一葉知秋。津南萬畝良田,如今產出不足三成,多少百姓因此流離失所?若不盡早治理,恐釀成大患。“
“危言聳聽!“賈赦拂袖冷哼,“我大明幅員遼闊,區區津南之地,何足掛齒?“
林澈眼中閃過一絲銳光:“賈侍郎此言差矣。民以食為天,農為國之本。今日放任津南,明日就可能蔓延至整個華北平原。到那時——“
“夠了!“朱元璋突然出聲,朝堂瞬間寂靜,“兩位愛卿各執一詞,朕需實地考察后再做決斷。“
賈赦臉色一變:“陛下萬金之軀,豈可輕赴荒野?“
林澈卻深深一揖:“陛下圣明。實地考察最能明辨是非。“
朱元璋站起身,朝服上的金線在陽光下閃閃發光:“三日后,朕親赴津南。退朝!“
隨著太監尖細的“退朝“聲,群臣跪拜恭送。林澈剛要起身,卻被賈赦攔住。戶部侍郎肥胖的臉上擠出一絲假笑:“國師好手段啊,連陛下都被你說動了。“
林澈平靜地整理衣袖:“賈侍郎言重了。為國為民,何談手段?“
“哼!“賈赦壓低聲音,眼中閃過一絲狠厲,“別以為有陛下撐腰就能為所欲為。津南之事,沒那么簡單!“
林澈目送賈赦憤然離去的背影,眉頭微蹙。他隱約感覺到,這場關于鹽堿地的爭論,背后似乎另有隱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