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閩江口籠罩在濃霧之中,海浪輕拍礁石的聲音在寂靜中格外清晰。信國公湯和站在“鎮海號“的船樓上,花白的須發上凝結著細密的水珠。老將軍布滿繭子的手指緊握千里鏡,鏡筒里映出五艘懸掛高麗旗幟的帆船輪廓。
“國公,測深錘顯示他們正在繪制航道圖。“副將周世昌壓低聲音,指向其中一艘正在拋下鉛錘的船只,“第三艘船的側舷有修補痕跡,看工藝像是倭國船匠的手筆。“
湯和微微頷首,海風吹動他深藍色戰袍的下擺。突然,千里鏡中閃過一道金屬反光——那艘船的炮窗布簾被海風掀起一角,露出半截黝黑的炮管。
“紅夷大炮?“周世昌倒吸一口涼氣,“高麗人何時有了這等利器?“
老將軍的指節在船舷上叩出沉悶的聲響。他想起離京前陛下在武英殿的密談,朱元璋沙啞的嗓音仿佛又在耳畔響起:“海上來的刀子,往往比草原上的馬蹄更難防。“
“傳令。“湯和的聲音像淬了冰,“海鷂子小隊即刻出發,我要知道每艘船的底細。讓陳五帶上那個懂倭語的俘虜。“
當三艘偽裝成漁船的偵察艇悄然離隊時,霧中忽然傳來一陣奇特的梆子聲。湯和猛然轉頭,看見兩艘沒有懸掛任何旗幟的貨船正與高麗船隊匯合。貨船的吃水線幾乎與海面齊平,顯然滿載著某種重物。
“火炮...還是兵甲?“周世昌的喉結上下滾動。
湯和沒有回答。他的目光死死盯著貨船甲板上幾個身著高麗服飾卻腰佩倭刀的身影。其中一個戴斗笠的男子突然抬頭,陰鷙的目光仿佛穿透霧氣,直直望向明軍艦隊的方向。
南京紫禁城的銅壺滴漏指向寅時三刻,御書房內的燭火卻依然明亮。朱元璋披著絳色常服,正在批閱北方軍報,忽然聽見殿外錦衣衛特有的腳步聲。
“陛下,福建急報。“蔣瓛像影子般滑入殿內,雙手呈上帶著海腥氣的密函,“信國公在閩江口發現偽裝成高麗商船的倭寇艦隊。“
馬皇后從內室轉出,親手為丈夫披上外袍。朱元璋拆信時,她注意到皇帝左手拇指無意識地摩挲著腰間玉佩——這是先帝留下的習慣,每逢重大決策時的小動作。
“果然如此。“朱元璋突然冷笑,將密信拍在案幾上,“倭寇連紅夷大炮都運來了,這是要炮轟泉州城啊!“
馬皇后接過信箋,看到湯和繪制的炮窗草圖時,素來沉穩的雙手微微一顫:“能弄到這等火器的,恐怕不止浪人...“
“高麗王室。“朱元璋起身走向壁上的巨幅海疆圖,手指重重按在鴨綠江口,“李成桂這個兩面三刀的東西,剛向朕遞了稱臣的國書,轉頭就敢勾結倭寇!“
蔣瓛適時遞上一本密冊:“近三月來,共有七批高麗使團入京。其中禮曹判書金誠玄的隊伍曾在寧波停留十日,與當地海商往來密切。“
殿外突然傳來急促的腳步聲。一名渾身濕透的傳令官跌跌撞撞沖進來:“陛下!登州急報!十二艘高麗戰船出現在威海衛外海!“
朱元璋猛地轉身,燭光在他棱角分明的臉上投下深邃的陰影。馬皇后注意到丈夫眼中閃過一絲異樣的光芒——那不是驚慌,而是獵人發現獵物踏入陷阱時的興奮。
“傳徐輝祖。“皇帝的聲音像磨利的刀刃,“讓他把山東衛所的烽火臺全給我熄了。“
泉州港的深夜,潮水拍打著碼頭木樁。一艘沒有燈火的小船悄悄靠岸,幾個黑影迅速消失在錯綜復雜的巷弄中。為首者摘下斗笠,露出左臉猙獰的刀疤——正是白日里與湯和對視的那個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