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軍團指揮部。
一群軍官默默的站立著,等待挨罵。
他們當中一部分是其余3個軍團的立功軍官,一部分是士官學校畢業生。
他們早就看出來了這幫兵有大問題。
可沒辦法,軍棍、痛罵、羞辱,激將都用上了。
這幫人訓練貌似中規中矩,可實際上瞎子都看的出來那種后縮勁。
能不冒險,絕不冒險。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安全。
一名淮西籍的營指揮使,突然摘下軍帽,眼眶發紅
“王爺,下官建議取消整個第4軍團建制。”
“剝奪已經許諾他們的一切權利,追回軍餉。把他們趕回家去。”
另外一名從胥江碼頭苦力成長起來的軍官也開口道
“第4軍團壓根就不該配發刺刀,一把都不需要。他們絕對沒有用上刺刀的那一天。”
指揮部內,群情沸騰。
軍官們的怒火可以理解。
不久之前,他們當中的許多人還是士兵,或者正副隊長。
因作戰勇敢被提拔,轉來了這新組建的軍團。本以為機會多多,全是坑,蘿卜一點都不擁擠。
結果訓練一看,
心拔涼,確實遍地是坑,就是深不見底。
李郁臉色也很不好。
底下許多人一開始就反對吸納江南兵源。
這年頭,壯丁不是遍地跑嗎
只要有糧食,壯丁要多少有多少,何必琢磨江南這地兒
如今兵鋒已經抵達了浙南還有皖贛交界,招兵的難度已經不大了。豎起旗幟,銀箱和米袋一堆,人就來了。
然后從中挑選合適的編入軍中各營。在老兵群體中日常熏陶,這些人很快就能成長起來。
就連杜仁都委婉暗示過自己,江南人或許不適合當兵。
“本王聽說,奉賢縣南橋鎮有一伙盜匪和亂民糾集在了一起。他們抗拒交糧,還修筑了村壘,豎起了清廷的龍旗,領頭是個秀才。”
“調1個營去剿村。”
眾人一愣,隨即點頭。
這是分內之事,正好讓這幫人見點血,讓王爺看清楚成色。
“本王親自指揮,你們全部隨行吧。”
于是,從營區浩浩蕩蕩的開出了大幾百人。一部分步行,一部分坐船,算是水陸并進。
南橋鎮,新港村。
距離東海僅有5里。
村里文風興盛,曾經出過1個進士、1個舉人,還有多名秀才。
村口的旗桿石就是地位的象征。
幾位頗有威望的本村人氏,一直和村民們灌輸“忠君”思想。
即使偽吳王起步迅猛,他們也篤定的認為朝廷一定會回來的,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直到,
征糧隊上門才打破了這里的寧靜。
村里的人居然在兩個秀才的組織下抗糧。
當然了,不是一顆未交。而是只交了李郁規定的三成,之后就以本村的田地都歸舉人老爺,照例是免納糧的借口搪塞。
征糧隊很意外,緊急上報。
整個秋收季這樣的情況少之又少,不足10起。
經濟大臣范京直接下令武力征糧。
報告遞交到李郁手里,他修改了兩個字把征糧改成了剿村。
傍晚時分,大軍抵達新港村周邊。
在軍官們的命令下,開始扎營。
李郁沒有住在營中,而是和親衛們另擇一處廟宇駐下。
他想觀察一下第4軍團的表現。
行軍中規中矩,談不上突出,也談不上拉胯。
扎營,也是如此。
慢悠悠的分出一半人,在村子的幾處出入道路扎營。其余一半人負責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