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成功的把矛頭對準了正在西南地區忙活查走私硝石的欽差,劉墉
此2萬人皆為“自棄化外之人”,“在天朝本應正法之人”,“其在外洋生事被戕,孽由自取”。
“奴才斗膽替阿相辯解一句,俗話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阿相定然是他的道理,故而讓城別走。雖然未曾焚燒全城,可他畢竟把府庫輜重全部帶走了,也”
真正的大菜,是阿桂
指出某人的缺點,未必就是害他。
大忠臣劉統勛之子,劉墉劉大人的差事辦的很不理想啊。
史稱紅溪慘案,值得注意的是兩點,一,殺戮的本質是為了財富。二,巴達維亞城外漢人,自發組織了武裝救援奈何武力不如人,全軍覆沒。
乾隆一聲爆喝,和珅頓時撲通跪地,不敢抬頭。
乾隆的眼神逐漸陰狠了起來,慢悠悠說道
“朕雖不喜航海,可也略知一二。海運艱難,傾覆之事常有。火炮火槍之耐用品或可依賴海運,但火藥一項是斷斷不可能依賴海運的。”
話說到了這個地步,矛頭就很精準了。
于敏中、和珅已經成功的把一根繩索套在了劉墉的脖子上,過段時間再慢慢收緊。
“江西學政說,阿桂臘月初十起,率軍從容撤出了九江。輜重糧餉府庫未曾留下一點給賊軍,全城完好。”
果然,
和珅心中一動,暗贊老于是個妙人。
夸贊某人的優點,未必就是幫他
總之其中規則十分復雜,足夠寫一份社科論文
上位者雖然知道其中詭道,可依舊會不由自主的被帶歪,很難做到“不偏聽偏信”。其中緣由十分微妙,只能意會。
乾隆雖未當場追加對阿桂的責罰,可心中已經埋下了刺。
之后,君臣奏對又聊了關于加征田稅,向士紳富商勸餉,以及過年之后即著手調集全國重兵。
全是大事
乾隆的腦袋依舊縝密,并無混亂,記憶很好。
和珅、于敏中2人退出隆宗門后,才放棄了拘謹,昂著頭開始走起了標準的官步。
以他們倆人的分量,除了愛新覺羅氏,其他都是下級。
沿途無論侍衛宮女太監或是其他官吏,皆退到道路兩側,行禮問安。
“于大人氣色不錯,養生有道。”
“不行了,人老了,就巴望著子侄們能爭點氣。讓老夫省點心。”
和珅是何等七竅玲瓏,立馬就接過了話茬
“聽說于公子一直在京,未曾入仕”
“哎,不爭氣的東西。”
“若令公子不棄,可愿來戶部應個差”
“犬子只會散財,怕是要被戶部的理財高手們嘲笑”
“那于大人的意思是”
“不知內務府可有空缺”
和珅停住腳步,環視無人。
認真的盯著于敏中
“于大人說笑了,理藩院、內務府、宗人府,此3衙門只有滿官,從無漢人。這個先例想必皇上也不會開。”
于敏中一拍腦門,很歉意的說道
“老糊涂了哎。只想著給犬子安排個事情不繁,壓力不大,油水又大的差事,倒忘了內務府這肥缺是滿洲專屬。”
和珅笑了
“于公子若是想做個肥缺,倒也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