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不斷有人死亡,立馬補充新人。
吳國沒有細菌培養皿,這些病人就是行走的人形培養皿。
沒有人嫌棄這些“蒜香燒刀子”中藥湯是哪個大夫開的,刺鼻難喝。
人在生命垂危時,
對一切難以下咽的藥物,都會像對待救命神藥一般,迫不及待的吃下去。
這是一種復雜的,正常人最好不要試著去理解的“自虐”心理。
瀕臨死亡的人愿意相信一切,哪怕是鹽酸泡草根。
……
王后胡靈兒親自過問試驗的進展,
她聽底下人說過,當初西山島水泥測試項目是楊云嬌負責的。
所以陛下在信里一開口,立馬自告奮勇接下了這個差事。
不過,她只去了現場一趟就被熏的臉色發白。
于是,再也不愿意去現場過問了。而是指派貼身侍女,胡箏負責。
陛下提議、王后負責的事自然是優先級最高的。
軍工署幫著制作的高效搗蒜一體設備、吳王宮工地配套玻璃廠幫著燒制的部分玻璃蒸餾設備、太湖酒廠派來的釀酒技工,建筑署幫著蓋的廠房、農業署幫著提供的大蒜。
先碎大蒜,然后加熱,然后泡高濃度酒精。
再后蒸餾,濃縮。
得到成品。
……
于此同時,
軍需酒精的單子被人拿下,對大蒜素項目是個很好的助攻。
一名來自湖州府的釀酒師傅拿出了祖傳的秘訣,和一位杭州府的商人合伙拿下了單子。他們制作高純度酒精的秘訣是控溫蒸餾和生石灰。
資金優勢和技術優勢的結合,是商業的最佳模板。
而李郁提供了市場。
當時有十幾人參選,其評選過程也很簡單,
找了一幫老酒鬼來品嘗。
接近無水乙醇的刺激感,讓酒鬼們高呼過癮,飄飄欲仙。甚至鬧出了醉死人的事故。
科學的進步,往往需要獻祭許多的生命,包括自愿參與的、無辜被卷入的。
數萬年來,人類的每一步前進都離不開尸骸和鮮血。
70文一天雇傭來的十幾個扒蒜老娘們欲哭無淚。
一船大蒜!
根本扒不完!
就坐在太湖邊,扒啊扒。
她們想不通,這么多的蒜泥得配多少筐黃瓜啊。
……
理論上講,
大蒜當中,有用物質含量很低。
如果要治病,需要在一天之內口服40斤大蒜,才可以達到門檻抗生素的效果。
當然。
真的這樣做了,不如直接給人一刀更痛快。
所以必須提純!
還有盡可能減少濃縮蒸餾過程中,大蒜素的分解。
以目前粗淺的流程,
只能靠運氣,不同溫度不同時長,多多嘗試,然后拿去給人形培養皿測試。
窮舉法!
看似笨拙,實際上很靠譜。
最適合知道科技發展方向,知道皮毛,不知道工藝流程,卻已經在古代站穩腳跟,可支配海量資源的穿越人士。
總之,
胡箏是越看越心驚,對于陛下的敬佩猶如太湖之水連綿不絕。
她意識到,
嗆人的“蒜香燒刀子”,很可能真的是神藥。
在一次盲測當中,2名嚴重痢疾患者服用3日后,就不再腹瀉了。
……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