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中的深意,
大部分人看不懂,極少數重臣一眼就看懂了。
經濟大臣范京私下感慨:
“沒看出來老林還有這心機。現如今江南兵力抽調一空,各州縣一旦有變,就措手不及。可若是大規模擴警,一來餉銀壓力很大,二來陸軍部掌握的權勢過重,很容易引起詬病。他搞3個月考察期,能進能退。若有變,正好拉上去頂。若無變,3個月后江北會戰明朗,就把這些人裁撤掉。”
李郁在看到抄送的陸軍部公文后,也只是笑了一下。
6個字就可以概括:
臨時工,試用期。
……
春秋時期,
吳王夫差開挖邗溝,溝通長江、淮河。
之后,
歷朝歷代不斷加以修繕,改道。
首尾不變,路線不斷變化。
這就是大運河揚州段的雛形。
由于地心引力的緣故,
不斷的被泥沙淤積,然后堵塞、廢棄。
比如興盛一時的瓜州渡,明清時期早就走不通了。
大運河的入江段河道,不斷廢舊掘新,就像是這片土地上的王朝不斷的更新迭代。
本質意義沒有變。
還是為了溝通長江和淮河,貫徹帝國的意志。
衍生作用是,把江北里下河平原這塊沼澤地逐漸變成了良田萬畝。
……
大運河揚州段主線,基本是遵循了一個原則,避開高郵湖、寶應湖、白馬湖、邵伯湖、界首湖。
河道和湖區要分開!
中間還要筑堤壩,防止湖水淹漕河。
數年前,
李郁為了測試清廷的搶險能力,搞了一次大的。
把河閘給掘開了,讓江水倒灌。
導致揚州地方,緊急啟用了老儀征運河,疏浚花了老鼻子時間。
后來,
隨著局勢的變化,清廷也沒有對大運河入江河道投入更多資金。
因為,
江南湖廣的錢糧漕船都不走這里了。
修繕的再好,也是俏女子打扮給瞎老公看,沒用。
……
不過,
運輸意義沒有了,軍事防御意義還是很大。
清軍在河道東側修筑了1座擁有20門火炮的炮臺。
修筑時,清軍征用了數千民夫,用石條和泥土原地壘高,再在其上修筑的木石結構炮臺。因此,地勢比周圍要高出2丈~
炮口瞄準了河道。
可以說,
任何船想從長江駛入,都會被炮彈轟碎。
而且戰船沒法還手,因為火炮都在側舷,而河道狹窄,機動空間有限。
海蘭察巡查后,
又給炮臺附近添了2營弓弩手。
軍營駐扎在左右兩翼,拱衛炮臺。
他們存在的意義是防止吳軍步兵登陸,從側翼或者后方拔掉炮臺。
火炮和弓弩手互相掩護,遠近皆可敵。
一句話,固若金湯。
……
炮臺上,
還設置了2處瞭望塔,用于對江瞭望。
百無聊賴的哨兵斜靠著柱子,打著哈欠,又看到釣魚佬儲把總扛著竹竿,拎著竹簍到處觀察魚情。
儲把總,通州人,原隸屬于狼山鎮泰州營,負責一處交通要道。
結果一道軍令,
被調到了江邊,帶1個汛的兵駐守石閘門。
石閘門在炮臺往上游1里,閘門有2道,之間又隔了2里。
這一套閘門存在的意義:
一是防江水倒灌,夏季長江高于運河水位。
二是方便過船,船閘。
這個差事除了閑,其他沒優點。
就和當初駐扎在金雞湖畔的胡之晃一眼,窮!
天天拿根魚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