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后,
吳軍登陸總兵力超過了2萬。
蜂窩煤、大米、白面、活的牲畜、蔬菜、鹽巴油脂、常用藥材也運來了130船次。
林淮生巋然不動,
一個上午聽完了20幾個參謀的匯報,口授了10幾道軍令。
電光火石之間,
他明白陛下為何不親征江北了,如此沉重的負擔,健康人都受不了,何況患病未痊愈的陛下。
想到這里,
他又有些擔憂,不知陛下的病情到底如何。
江寧君臣奏對時,陛下臥床看似沒有大礙,但是他總有些心神不寧。
……
斥候匆匆進帳:
“報,江北大營清軍按兵不動,揚州城城門緊閉。”
林淮生點點頭,召來一參謀:
“傳令,第1軍團5個營攜帶20門大炮,西出20里構筑前哨大營。若清軍大舉圍攻,堅守待援。”
“遵命。”
1個時辰后,
2500士兵開出大營,攜帶輜重車輛120輛。
清軍斥候只是遠遠窺視,并不出手。
吳軍登陸場在江都,距離儀征的江北大營實際距離只有50余里。
林淮生此舉,
是試探,也是挑戰。
如果,海蘭察繼續穩如老狗的話,他會像下跳棋一樣,以前哨基地為跳板,再向前拱5個營。
……
江北大營,
海蘭察聽說后,沉默了一會。
對帳內的一群總兵副將說道:
“吳賊當中有聰明人,看穿了本官的用意。”
“僵持下去對我官兵是有利的。我們背靠蘇皖,糧餉補給源源不斷,吳軍就不一樣了,他們要越過長江補給。這其中就存在很多風險。”
徐州鎮總兵王世仁,低聲說道:
“臺風~”
“嗯。”
海蘭察在儀征駐扎超過1年,知道夏秋之際的臺風威力頗大。
一旦臺風起,長江就是天塹。
也許,10天左右吳軍都得不到補給。
“本官其實很希望吳賊分兵掠奪江北市鎮,如果他們先去打揚州或者通州就更好了。”
眾將官若有所思,揚州城兵力空虛,城防兵力僅有2000,都統原來是故意的。
海蘭察想法是好的,可惜李郁和林淮生都不傻。“
……
“都統,大營有6萬兵丁,我們不懼吳賊。大不了面對面的廝殺一場。”
“是啊。火器咱也有!”
這半年,京城各衙門一共督造火繩槍1萬余桿,其中3000桿撥去了湖北,6000桿撥到了江北大營。
兵部督造的240門紅衣大炮、300多門子母炮,也順著運河運到了儀征。
甚至,
還允許徐州鎮自設火繩槍造辦處,工部派員督造。
海蘭察眼里冒著寒芒:
“諸位弟兄,各自回營鼓舞士氣,備戰吧。”
“嗻。”
……
海蘭察重點巡視了3支精銳。
第1支是大清的“刀鋒”——索倫馬隊,800人,一人雙馬。
他們都是海蘭察的親戚、族人、同鄉,年齡跨度很大,從15到50。
很多人看著就和憨厚老農無兩般,但拿起弓箭的一瞬間,精銳弓騎兵氣質擋不住的外溢。
“都統~”
“要打仗了,有什么困難嗎?”
一名30余歲的索倫漢子,咧開滿嘴大黃牙:
“吃的好,住的也好,都統能不能給我們補點箭矢~”
海蘭察拿過他掛在馬鞍上的撒袋(箭囊),
挨個抽出箭矢數了一遍。
快箭2、梅針箭6、響箭1、月牙鈚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