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實際上鄭河安軍功更顯著,但是出了這檔子事,如何封賞他頗為頭疼。
李郁沉思半天,
喚來了秘書處的侍衛:
“第2軍團副總指揮鄭河安,近況如何?”
“回陛下,鄭大人病了。”
“真病假病?”
“真的。”
“嚴重嗎?”
“高燒不退,臉色蠟黃,大夫說根或在肝脾。”
“可有訪客?”
“有。正在長洲縣休整的第2軍團,至少有25名軍官登門看望過鄭大人。”
……
李郁想了想,吩咐道:
“延請吳門醫派四大名醫去給他瞧病。待有好轉,再告知寡人。”
“是。”
江北會戰結束,士兵們最關心的環節就是“論功行賞”。
考功署忙的飛起,將賞銀逐個發放到個人,這個環節之后還有一次正式的“提拔儀式”。
李郁猛然意識到了1個問題,
正規軍體系太過扁平,“隊”,“營”,“軍團”3層太少了。
一旦大規模提拔,軍官的位置就不夠安排。
當初起兵,一切從簡,很多方面都過于粗陋。
如今帝國逐步成形,該適時做出調整了。
正規軍團建制,由3層細分為5層。
10人為一班,50人為一排,250人為一連,營級不做調整,依舊為500人。
在營和軍團之間,增加了“團”的編制。
2500人為一團。
10000人為一軍團。
軍銜按照從小到大,重新細劃分為:
2等兵、1等兵、士官、準尉、少尉、中尉、上尉、銅星校尉(1星,2星,3星)、銀星校尉(1星,2星,3星)、金星校尉(1星,2星,3星)。
再往上是,陸軍元帥、海軍元帥。
李郁身兼兩個元帥。
……
新兵入伍即為2等兵,月薪4兩。
1年后,無違紀即自動轉為1等兵,月薪5兩。
士官是兵頭將尾,月薪8兩,可指揮1個班。
準尉是最低一級軍官,月薪10兩,指揮1個排。
少尉月薪20兩,指揮1個連。
中尉月薪40兩,指揮1個營,原指揮使稱呼取消。
上尉月薪60兩,指揮1個團。
銅星(1星)校尉月薪300兩,指揮1個軍團。除林淮生外,各正規軍團正副總指揮暫定如此。
另外在肩膀加星星的這個游戲里,每多1顆星月薪就增加100兩。
……
按照李郁的想法,需嚴格控制校尉以上的升遷。
至于說搞出123星,主要是防止賞無可賞。未來的戰爭還多著呢,總不能讓人立下軍功沒空間升遷吧?
既然考慮到了戰爭的漫長,那必定就要考慮士兵的新陳代謝。
陸軍部正式發文,
以后吳軍募兵分2種。
1種是合同制有固定期限的士兵,滿3年無條件批準回鄉。
平時無餉,回鄉時一次性獎勵100兩。
軍功賞銀一樣拿。
3年內任意一個時間點戰死,皆給與撫恤金100兩。
另外1種是職業兵,無固定期限,奔著當軍官去的。
想退出?
除非傷殘、年老力衰,經陸軍部批準后方可。
……
吳軍的戰場傳令系統也過于滯后。
于是在小鼓之外,又增加了號角和哨子。
戰場嘈雜,只有大號角那渾厚極具穿透力的聲音能夠傳入所有士兵的耳朵。
而哨子則是掛在軍官的脖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