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面風大,李郁避入艙內。
琢磨起了關于兩國造船的差距:
以剛才談論的600石民用運輸艦(也就是36噸)舉例,市場售價是300兩,實際出廠成本在250兩,相當于每噸造價7兩。
而東印度公司海船造價在每噸2.5英鎊(8兩白銀)。
再綜合考慮內河船只和海船的選材差距,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目前吳國的造船成本遠高于同行。
……
阿德萊德為了穩住盟友,刻意展示了實力。
他暗示,
當今世界最擅長控制造船成本的是撒克遜人。
這一點,也是撒克遜東印度公司后來居上的關鍵因素之一。
商業部果斷提出,訂購1艘他們的主力商船船型,400噸武裝商船,下次隨貿易船隊一起送來。
阿德萊德沒有一絲猶豫,立即答應。
甚至將簡易圖紙和數據都落在紙面。
李郁聽了匯報后,推斷加爾各答造船廠一定有不少半成品,甚至是接近完工的船舶。
所以,
他們才會答應的如此干脆。
這艘400噸海船的交易價定為白銀5000兩。
雙方都很滿意~
……
而吳軍目前的主力戰艦,2200料“江南級”換算下來僅有130噸。
36門艦載炮炮加上炮車(一半是卡隆炮),總重量就接近25噸。
水手150人,重量在12噸左右。
再加上彈藥、食物、淡水,工具,備用木材風帆、零碎總總。
噸位小,木材差,江南級根本承擔不了遠航,近海航行都要算著補給。
好在卡隆炮威力夠大,清軍水師實力夠孱弱。
這才造就了江南級的赫赫戰績~
李郁默默的給吳國水師貼了個標簽:
一支小規模內河海軍。
【古今船舶單位換算:1000料=60噸=120000斤=1000石】
……
突然,
桅桿上,瞭望哨大聲吶喊:
“右前方,有清軍小船4艘。”
李郁走出艙室,
拉開千里鏡,見遠處的江面,清軍小型戰艦速度飛快~
而己方兩翼2艘蘇松級主動迎戰,沖著清軍駛去。
期待中的水戰沒有發生。
清軍小型戰艦不敢靠近,逃了。他們知道,以吳軍艦載卡隆炮的威力,一炮滅一艘。
吳軍水師在內河水域橫沖直撞,暢通無阻,許久未遇敵手了。
卡隆炮就是這么的豪橫,
相同重量,口徑大2圈。
相同口徑,裝藥多2斤。
可以稱為“五邊形戰士“,唯一短板是射程。
而在18世紀,海軍最不在意的就是射程。
……
李郁皺眉,問道:
“是哨船嗎?哪個鎮的?”
艦長答道:
“一種槳帆船,酷似廣船,速度有點快。末將判斷可能是湖北清軍。”
李郁點點頭,并未把此事放在心上。
只是叮囑注意防范。
清軍搞不清自己的攻擊方向,所以一直忙著四處偵查。
出發前,
所有士兵都被告知,目的地——九江。
這是李郁的障眼法,盡量給對手制造困惑。
……
目睹了清軍水師甚至不敢開炮就逃跑的一幕,江南民間船隊集體歡呼。
粗狂的船老大們甚至狂敲銅鑼表達心中暢快。
信心~
就是這么培養出來的。
這些人返航后,又會添油加醋的講述吳軍戰艦多么勇猛,清軍多么膽怯。
而此時,
湖北清軍卻是緊張到爆炸。
湖廣總督陳祖洛和湖北巡撫王杰尤其緊張,他們高度懷疑吳軍是想水陸并進,進攻湖北。
水路路線:湖口——蘄州——黃州——武昌
陸路路線:九江——瑞昌縣——興國州——武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