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層半小洋樓,清水磚外墻。
主色為紅,輔色為白。
美觀而實用。
地基更是墊高了3尺,防潮防蟲,還用上了觀景露臺、玻璃窗,銅包木門。
……
傳統住宅外觀灰撲撲、門楹雕刻繁復。
許多人被集體震撼了。
李郁的計劃,大獲成功。
賣地契,先掙一筆。
賣建房的圖紙,再掙一筆。
民間磚窯、泥瓦匠也跟著小賺一筆。
清遠縣,
各家磚窯、瓷窯瘋狂上馬,日夜不停的燒新磚。
英德縣,
客家人忙著開采優質石材。
可以預見,
廣州滿城區域只是一個開端。
有了成功的例子,后面可以逐漸鋪開。
從價格來說,
新式住宅遠低于傳統住宅,因為省略了人工雕刻和昂貴木材。
……
李郁深思熟慮過,
一是優質產業。
省城永遠是省城。
秩序恢復后,珠三角的廣府富人必定會出手購置這樣的優質產業,傳給子孫。
這是顛撲不破的發家真理。
二是思想開放。
相對而言,廣東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就更容易接受新式住宅。
三是因地制宜。
廣東很適合發展建筑相關行業,原料特別豐富。清遠的磚、佛山的陶瓷、云浮的石材、英德的水泥,都是耳熟能詳的。
步步緊扣,盤活整個產業鏈。
之后,
上下游直接受惠的人很多。
開采原料需要礦工、燒制需要大匠小工、水運需要船夫、蓋房子需要多種工匠。
間接受惠的人更多,就連風水先生都能跟著分一杯羹~
老廣肯定要花這個錢的。
……
李郁的目的是,
讓更多的人在這個鏈條里掙到大錢、中錢、小錢。
慢慢拉動,逐層傳導,多點連線。
直到,
磚頭越來越便宜。
泥瓦匠驚喜的發現,自己一年的工錢也能買得起蓋房的磚頭。
鄰居石匠、木匠也一樣。
于是大家互相幫忙,一起蓋紅磚房。
不需要人工,只需要材料錢和飯食。
戰爭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李郁在不露聲色的通過戰爭推行工商業,表現在終端,就是衣食住行。
……
英德縣,
在廣州城北,北江穿境而過。
一處占地面積龐大的水泥廠,正在火熱建造中。
工業部撥銀6萬兩,
下屬建筑署派員駐廠。
又從長興水泥廠抽調來了技術工人50人,搭建起了水泥廠的架子。
工藝流程都是成熟的,直接套用。
起步之前,
李郁就在長興搞水泥產業,到如今,這個新興產業已經沒有任何困難了。
……
水泥,是資源密集產業、勞動密集產業。
本質上沒有技術難度。
唯一的麻煩是,污染!
不過,
這是野性的18世紀,大家的意識還停留在吃飽飯的程度。
為了省錢,
經陛下批準,將廣州綠營俘虜6000人全部流放水泥廠為苦役。
之后,
各州縣捕獲的綠營潰兵,也會送來。
吳國在廣東直屬的工業很少,僅有英德水泥廠、廣州軍工廠。
其余一概放手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