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郁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操作下,
吳國快速完成了分散手工業——集中手工業——大型工廠的三步躍進。
雖然,
還是星星之火。
可有了前面的成功范例,后面就好辦了。
因為,
如今開設工廠的基本因素,
例如:
原料、機械、正治環境、勞動力、資金、市場,都已經解決了。
下一步,
就是將水力畜力驅動大范圍改為蒸汽機驅動。
屆時,
大型工廠將迎來一次華麗轉身,大幅度降低產品成本。
……
現代人有個根深蒂固的印象——工業品一定比手工業品價格低廉。
這里有個前提,
需建立在規模和效率的基礎上。
而在歷史上,
哪怕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幾十年里,這條經濟學印象都未必成立。
所以,
在1778年,這條經濟學印象更像是謬論。
吳國的工廠在成本控制方面依舊孱弱,成本壓縮并不理想。
人力機床、水力畜力機械以及流水線工藝確實可以降低成本,但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
工廠產品在終端市場能夠賣出去,靠的是皇權庇護之下的金融手段。
說的直白些,就是:
低價傾銷+排除異己~
兩種手段,目的都是干掉競爭者(作坊、個人手工業者)
前者,
是一種溫情脈脈的商業手段,讓競爭者血虧破產~
后者,
不可名狀。
吳軍每每武力破城后對大士紳大商賈的殺戮,本質上是在為處于萌芽狀態的工業化保駕護航。
經銷商制度也是一樣。
江蘇、浙江商會內部的聰明人也悟出了這一層。
但是,
陛下不說,大家就不能提。
就好比長工發現自己飯碗底下藏著一塊扣肉,默默吃下肚就是了,感激放在心里。
……
廣州商會會長,貝田田說:
“一邊干掉生產環節的所有競爭者,獨霸生產。一邊降低單品利潤,從規模上找補回來。”
“以前咱們賣1件單衣賺300文,現在只賺50文,但是我們爭取將銷售量增加6倍,乃至60倍~”
這個理論被稱作:
低價換市場!
由揚州鹽商在景德鎮的百人經銷商會議上頭一次提出,石破天驚。
極少數人知道這是陛下的理念。
不過,
丟給了揚州鹽商揚名。
原因嘛,大家都懂的!
身為君王,沾染上過多的銅臭味實在不智。陛下在這方面已經被很多人詬病了~
……
沒有人能夠理解李郁的苦心~
在這樣一片被農耕文明、儒家思想浸潤了2000年的土地上,搞工業化是多么的困難。
軍隊要幫工廠主們殺人,
還要默許他們用金融手段拉爆同行,獨霸市場。
但是,
如果不這樣做,好不容易搞起來的工廠會因為產品滯銷而成片倒閉。
破產的商人們從此對帝國心灰意懶。
緊接著,
壓力就會傳導到土地。
會有大量的人重新砸銀子買地,撿起那個2000年里唯一穩賺不賠的職業——地主。
不費腦,不冒險。
坐在家里就能掙錢~
……
總之,
大量的銀子必須找到出路,
要么買地,要么搞當鋪、要么搞紅頂模式。
而工商業主全面潰敗、退出正治舞臺,還會產生一個惡劣的影響。
新士紳階層瘋狂膨脹,扶搖直上。
屆時,
李郁的工業化必定破產,一切回到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