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后還懸著絨布包裹的千里鏡。
腳下軍靴锃亮。
漂亮的鐵頭盔扣過來,邊緣墊起3塊小石頭,就是一口能煮又能涮的野炊小鍋。
在江北漕幫眼里,吳軍第4軍團簡直是裝嗶界達人。
更別提那些令人眼饞的燧發槍了。
如今的江湖,
誰要是有10個這樣的弟兄,就敢找個遠離城池的路口或者集鎮收稅,做大做強。
……
由于拉鋸戰,
如今江北的絕大部分區域出于失控狀態。
清廷只敢龜縮在以淮安、徐州為首的幾處大型城池。
吳軍據守揚州、儀征2處城池,并無擴大地盤的想法。
江蘇巡撫福長安樂得其見,
于是出現了詭異的一幕,
大家誰也不想打破目前的局面,都很克制,保持默契。
處于兩方對峙中間地帶的里下河平原,就成了一塊徹底的兩不管區域。
清廷不敢駐軍,吳軍無意染指。
原先的士紳階層在江北會戰時,被林淮生一掃空,僥幸的漏網之魚也嚇得舉家搬遷。
無所事事的江北漕幫棄船上岸,竊居了原本士紳階層的位置。
在鄉村,
他們就是王。
甚至開始公開收糧、派徭役。
……
如今的里下河數縣,僅剩縣城尚且在清廷手里。
山東恩科出來的那批讀書人擔任知縣。
但是,
他們也清楚命令出不了縣城。
縣城之外屬于真空。
第4軍團是大王,各路江湖幫派是小王。
……
以今年的春糧為例,
漕幫按照原來清廷的收取標準,征收上來后,三成孝敬給揚州府(吳),三成孝敬給淮安府(清)。
剩下的自己留著。
漕幫的日子好過的不得了。
不久之前,由于漕運制度崩潰,大家的飯碗丟了,結果又端上了更香的飯碗。
總之,
清吳雙方都知道江北漕幫是什么玩意。
兩邊哈著~
但無所謂。
……
“顧老爺,聽說你們要調防?”
“軍事機密,不該你打聽。”
“是,是。”
船隊停泊岸邊,士兵們持槍警戒,盯著漕幫的徒手漢子們搬運。
新茶是緊俏貨。
運到京城,能賣出往日20倍以上的價格。
漕幫敢在這種生意里分一杯羹,背后自然有大人物撐腰的。
淮安督糧道于運和是其中一個。
此外,或許還有其他人。
巡撫福長安也拿一份分紅,但他沒有直接涉入。
三不原則:不支持、不反對、不知道。
富察家的子弟,懂正治。
總之,
戰爭,不破生意。
看似滑稽離譜,實際上翻開歷史比比皆是。
涉世不深的人以為歷史是一抹白,進入社會后又認為歷史是一抹黑,
實際上,歷史是一坨灰~
……
“顧老爺,一擔500兩是不是有點貴了?”
“貴嗎?”
二當家的不敢抬杠,訕笑低頭。
交割完畢,
顧少尉拿著單子,突然說道:
“這批大米要的急,你們明天就送到揚州東邊的宜陵鎮。”
二當家的陪著笑:
“是,是。”
……
第4軍團不辭辛勞,主要是為了遮人耳目,如果每次都讓漕幫在揚州城外交割。
那久而久之,
消息必定會走漏,引起麻煩。
第4軍仔細琢磨過,走私大米入境對吳國有利,可以平抑糧價。
說起來也顯得公忠體國,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麻煩。
即使部分人知曉,
也會裝聾作啞,不至于揭穿。
畢竟,
糧價乃當前大局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