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甘肅方面大力發掘黃鐵,解送京師。”
“李賊用得,朕也用得。”
……
如果乾隆聽說過摸著石頭過河這句話,一定會拍案叫絕。
如今,他是摸著李郁過河~
吳廷怎么搞,清廷就怎么搞。
他甚至補充了一句:
“昔日,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朕也可以。吳賊那邊凡是好的東西,我們都可以效仿。”
“皇上圣明。”
“關于中原防線,你有什么建議嗎?”
何國宗心中稍定,答道:
“臣建議守。”
“怎么守?”
“棱堡。”
乾隆沒有贊同,也沒有反對。
只是提出了一個問題:
“朕令人在香山修筑了2座棱堡,供健銳營演練。健銳營奏報棱堡防炮確有效果,但也沒有想象中那么大。”
……
何國宗低聲道:
“臣去現場看過,設計不夠精巧。”
“你會設計?”
“皇上,臣斗膽請宮里的幾位傳教士出面設計,這方面臣不如他們。”
乾隆大手一揮:
“去,請過來。”
半個時辰后,
長期效力于清廷的法蘭克、弗朗機傳教士5人匆匆趕到,站立一排,雙膝跪地。
“拜見大清皇帝陛下。”
漢語都挺標準,可就是感覺怪怪的。
秦駟憋著笑,他猛然間明白了西施效顰的含義。
……
這些傳教士久在宮廷,漢語熟練,和乾隆交流并無問題。
當聽說了皇帝臨時征召的來意后,
他們的眼睛亮了。
機會,機會就在前面。
上帝終于降下了福音,東方傳教的大門就差臨門一腳。
法蘭克傳教士蔣友仁首先站出來:
“尊敬的大皇帝,關于火炮和棱堡的關系,我們希望能夠得到一次現場演示的機會。”
“好,朕會親臨觀看。”
當即,
2名御前侍衛帶路,帶這五位傳教士去香山。
他們繪制圖紙,西山健銳營全力配合筑堡。
……
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
傳教士們決定使出畢生所學獲得皇帝的友誼。
翻閱史書時我們不難發現,明末清初來華的西方傳教士似乎無所不能?
例如:
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
個個能文能武,提筆能繪畫,挽起袖子能鑄炮。
建筑、航海、天文、歷法,無一不通。
實際上,以法蘭克傳教士蔣友仁這一生為例就能明白其中緣由了。
……
蔣友仁,
出生于法蘭克富裕家庭,聰慧過人,接受了最良好的教育。
少年時期傳教意向堅定,加入耶穌會,目標——大清帝國。
傳教之前,
他在巴黎待了2年,在耶穌會的介紹下接受了多位科學院院士的輔導,瘋狂汲取數學、物理、天文、建筑、軍械、航海、繪畫等方面的知識。
進入清宮之后學漢語,學儒家經典。
甚至將《尚書》翻譯成為拉丁語,將部分漢人教徒送去歐洲。
為了和皇帝建立良好的私人友誼,
他主持修建了圓明園的12生肖噴水池,繪制世界地圖,繪制修訂版皇輿全圖,教乾隆函數,為乾隆繪像~
……
所以我們不難發現,
明末清初的來華傳教士原本就是精英階層。
他們意志堅定、學富五車、背井離鄉、放棄家產、拋棄家人,在遙遠的異國宮廷一直待到死亡。
目的只有一個:投皇室所好,打開傳教的大門。
拋開立場,
他們的確是一群可敬的堅定的理想主義者!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