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印度公司總督阿德萊德,對使團內持不同意見者說:
“諸位先生,如果吳國對海洋不感興趣,他們會開海嗎?會和我們自由通商嗎?”
“我們既要改變巨大的貿易逆差,又不希望吳國染指南洋。這個想法很美好,但是諸位認為可能嗎?”
“去年,光軋棉一項,吳國就吃進了130萬擔,給公司帶來了接近500萬兩的進項!我還可以告訴你們,今年,這個數字很可能攀升至200萬擔,乃至更多。”
“這里是遠東,距離歐洲數萬海里的東方,不是歐洲,不是美洲,不是殖民地。王國鞭長莫及,只希望從東西貿易中獲利。”
“上帝啊,你們到底在猶豫什么?”
于是,
使團核心成員全體舉手表決。
除了悶悶不樂的皇家海軍,其余人全部通過。
……
粵閩沿海海盜猖獗,已經隱隱威脅到了廣州。
李郁迫不及待的想騰出手來個犁庭掃穴,徹底肅清東南海患,為海貿掃清隱患。
帝國要大出。
一直隱忍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海軍戰艦,也沒有足夠的海軍官兵,更沒有成熟的海軍造艦工廠和優質木料。
吳國水師序列,只有江南級能夠承擔近海巡航作戰。
大員海峽海況十分惡劣,且海戰和陸戰不一樣,一敗就是全軍覆沒。
很久很久緩不過來。
李郁不敢拿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水師官兵去福建沿海浪,萬一敗了,后續一連串連鎖反應吃不消。
吳軍絕對不能喪失長江沿線的制水權。
交通線就是生命線。
……
總之,
不如花點錢騎著喬治三世的腦袋過河。
因為,傲慢精明的撒克遜人此時陷入了不小的危機。
表面上,
他們在和花旗十三州的民兵打仗。
實際上他們是在和大半個西歐打仗,堪稱“失道者寡助”的名場面。
所以,
撒克遜人有足夠的仇恨對“支持自家逆子造反的尼德蘭、伊比利亞、法蘭克等國動手。
既然皇家海軍在大西洋打,在加勒比打,那在南洋也可以打。
能打,你就多打。
想打,你就早點打。
吳廷還需維持文明帝國,熱愛和平的形象。
目前,能不染血的進入南洋站穩腳跟最好。
該茍還得茍,等有了前哨站,站穩腳跟了再和“友邦們”大聲說話。
帝國主義不是一天建成的。
……
肯特公爵可以做諾斯內閣的主,而諾斯內閣又可以完全代表喬治三世。
雙方商議了許多細則。
例如,從皇家海軍在孟加拉地區的戰艦序列,先騰出兩艘5級艦,一艘6級艦交付。
船齡在2到4年之間。
之后,加爾各答造船廠負責建造其中8艘,另外8艘由本土的樸茨茅斯造船廠負責建造。
所以,最后一艘交付很可能在3年之后。
阿德萊德建議吳廷派出一個由海軍官兵和造艦工匠組成,不低于3百人的團隊,暫駐加爾各答。
之前租借的地獄號,也歸入20艘戰艦的軍售計劃。
如此一來,
就等同于兩國結成了準軍事同盟。
……
見時機基本成熟,李郁又火速拋出了完整的海關方案。
成立海關署。
暫歸財政大臣麾下。
開放廣州、潮州、寧波、臺州、溫州、松江,作為首批開放口岸,設海關,對一切進出口貨物征稅。
值得注意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