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遼西走廊的陸上移民路線后。
大批海船轉而運輸物資,源源不斷地將各類物資運至大遼河集散,為移民北上開荒做準備。
先到的移民瓜分了遼河流域的熟地,省去了開荒的環節。
再往北的那些土地,大多是生地。
生地耕種,需先開荒。
現代人很難理解其中艱辛,如果嘗試著在公園里挖一個能夠容納武大郎尸體的坑,收獲水泡、老繭、虎口開裂等功勛,就能理解開荒是一件多么可怕的體力活。
如此大規模墾荒,耕牛顯然是不夠的!
但是望著已經屬于自己的50畝地,并且5年內官府不收一粒糧,所有人都覺得充滿干勁。沒有牛,自己當牛。
……
在關外的第一季糧食收獲之前,吳廷還需要源源不斷的輸血。
帝國財政壓力山大。
好在吳皇親手挖了京礦,壓力大減。
如今,上到皇帝,下到關外移民都很樂觀,堅定的認為帝國前景一片光明。
移民目前是兩條線:
從山海關到盛京,從旅順到盛京。
一路分田,一路向前。
很快,兩條路線會師了。
一百多年了,關外從未有過如此熱鬧景象。五湖四海的人、冒著炊煙的村寨,似乎是一夜之間從地里長出來的。
直把盛京當汴京。
……
燕京舊都,逐漸恢復了正常秩序。
店鋪開業,百姓出門,一切照舊,然繁華不再。
吳皇依舊住在紫禁城,兼任礦長,指揮2個軍團的士兵繼續挖。所起獲的浮財已經飆升到了一億五千萬兩。
這是獨屬于征服者的浪漫。
李郁下令退還了和珅的府邸、部分莊園以及少數古董字畫,其余一概沒收。
反正是永琰下令抄的和府,和寡人何干?
說起來,
永琰這一招金蟬脫殼夠果斷,城中的財富他只取一瓢,其他一概不要,全部丟給吳軍。
灑脫!
吳軍斥候出張家口,前出400里偵查,未見一兵一卒。
清軍西狩之隊伍保持著一天60里的速度,向西狂奔,溜得無影無蹤。
也許,
正如永琰書信所說:
~徹底離開帝國傳統疆域,絕不敢和上國開邊釁。
……
李郁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
事分輕重緩急。
金甌無缺、厘清田畝、殖民南洋、治理黃淮、推出紙鈔,每一樣都很重要,遠比追擊永琰重要。
哪怕挑唆阿桂和貢榜王朝爆發全面戰爭,都比追殺永琰要重要。
所以,拭目以待吧。
一名禁衛軍匆匆走進來,遞上文書。
李郁展開閱讀,隨即皺起了眉頭。
這是一封來自盛京的《移民工作報告》,目前負責移民工作的文官們闡述了他們的想法——步步為營。
簡單來說,就是先填充原盛京將軍轄區。多余移民在遼河周邊安置,方便運輸糧食,待一季糧食收獲后,再組織他們向北移民。
……
李郁提筆批示:
“北伐暨移民乃是千載難逢的窗口期,靡費巨大,未來不會再有。”
“當畢其功于一役,摒棄穩重,銳意激進。”
“以第6軍團為移民前驅,先東征,滅吉林八旗。后北上,進攻黑龍江。”
“在冬季來臨之前,務必先將移民屯推進至黑龍江最北之處。之后再考慮橫向填充,逐步將東北土地瓜分殆盡。”
“黑龍江呼蘭城(哈爾濱郊區)以北之移民,10年內不征糧。并應該給移民屯配發火槍、刀矛,以抵御清廷殘兵、馬匪、哥薩克之襲擾。”
“移民宜快,不宜慢。步伐再大一些,效率再高一些,莫要怕出錯。偶有紕漏,無傷大局。”
密密麻麻的小字寫滿留白。